解锁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密钥:揭秘主打药物的奥秘

2024-09-20 感染前沿 感染前沿 发表于上海

本文就实现临床治愈主要药物的某些相关新应用与认知介绍如下。

前言

随着国内外对CHB治疗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治疗经验的日趋富积、新的研究数据不断披露并被重视,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CHB的抗HBV治疗标准已远滞后于临床需求,不做调整已无法达到WHO提出来的2023年消除肝炎的任务要求。因此,国内关于CHB治疗适应症的权威经验与专家共识一再出炉并不断被更新,不像过去修订CHB防治指南那样历经4~5年更新一次。

尤其是有关功能性治愈的理念提出几年来,随着众多研究数据的不断披露,登顶成功达到完美停药者的范例,受到越来越多CHB病友的关注与效仿。本文就实现临床治愈主要药物的某些相关新应用与认知介绍如下。

一线抗HBV药物NAs力有不逮

2022年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原来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基础上新增了国产的上市明星药物艾米替诺福韦(TMF)抗病毒,使得一线抗HBV的核苷酸类似物(NAs)达到4种。

尽管它们抑制HBV-DNA作用强烈,用药后可使病毒很快阴转,但依然不能终结CHB,因此上市时间更早的长效干扰素(PEG-IFN)在CHB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一直未曾停歇,包括单独应用或与NAs联合使用及序贯用药。

NAs与干扰素的治疗特点

NAs使用方便且耐受性良好,目前CHB有80%以上者应用NAs,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NAs可强效抑制HBV复制,然而四种一线NAs均不能直接抑制HBV cccDNA,从而无法有效抑制HBsAg等病毒蛋白的表达。尽管长期NAs治疗HBV cccDNA和HBsAg水平会逐渐下降,但HBsAg阴转率仅0~3%,且NAs治疗难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学控制,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干扰素(IFN)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可通过增强HBV前基因组RNA(pgRNA)和核心颗粒的降解,或通过对HBVcccDNA的表观遗传修饰来抑制HBV转录并减少病毒蛋白如HBsAg的表达。与NAs相比,干扰素疗程有限,血清学应答较高且应答更持久,但干扰素单独使用仅在部分患者中有效,且耐受性相对较差。如PEGIFN单药治疗HBsAg的阴转率仅约3%~7%。

迄今尚缺乏可清除HBVcccDNA和整合的HBV-DNA药物,只有打破免疫耐受状态使机体产生有效的固有和适应性抗HBV免疫应答,才能真正达到完全控制病毒复制甚至实现临床治愈的目的。单独应用NAs或PEG-IFN对宿主免疫的影响不同,且对免疫应答的恢复作用有限。目前,NAs和PEG-IFN联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初始联合、序贯联合两种,后者包括NAs换用PEG-IFN和NAs加用PEG-IFN。

关于CHB的临床治愈

CHB的所谓“临床治愈”即为“功能性治愈”。其概念最早由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提出,即CHB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停药后,仍存在持续的病毒学应答,表现为肝功能恢复、HBV-DNA持续检测不到和HBeAg阴转/出现抗-HBe,血清HBsAg阴性/抗-HBs转阳,肝内残留的HBV cccDNA可能还持续存在,肝脏炎症缓解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2010年我国开始对CHB功能性治愈进行初步探索,2017年~2018年,这一临床治愈理念得到国际公认,2019年~2021年,功能性治愈进入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2022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其中要求对部分适合条件者,应追求临床治愈;推荐NAs经治优势患者加PEG-IFN追求临床治愈。

此后我国CHB临床治愈开始扩大抗HBV治疗人群,拓展临床治愈群体。目前,临床治愈已成为国内外最新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通常CHB患者通过自发或NAs治疗后获得HBsAg清除而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概率极低,约0~5%。而PEG-IFN作为迄今欧美、亚太及中国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应用后使CHB获得临床治愈的概率更大,也是降低肝癌风险最有效的手段,这已形成了全球的共识,一般推荐与NAs联合或序贯应用,除儿童外,CHB初治者单独应用PEG-IFN的几率较少。

如对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初治的“大三阳”患者,不推荐PEG-IFN作为首选,因他们通常HBV-DNA载量和HBsAg水平很高,接受干扰素治疗后的总体效果非常有限;对初治的“小三阳”者,尽管他们的总体HBV-DNA水平和外周血HBsAg均不高,总体效果亦颇有限,故均非干扰素用药的优选对象。一般治疗前HBsAg水平越低,用PEG-IFN的疗效越高,但临床若将治疗的阈值界定过低,势必使适宜群体减少,经大量的临床研究,目前认为HBsAg<1500IU/ml者较为适宜,我国开展的“珠峰项目”显示,在此阈值者可有32.8%完全达标,其中治疗后12周复查,HBsA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68%以上或24周后下降90%以上者,则治愈率能提高到六成。

PEGIFN的治疗成果

PEG-IFN具有直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机制,可实现对HBV的持久免疫控制,加速血液和肝内病毒抗原下降,促进NK细胞增殖。NAs药物能强烈抑制病毒复制,辅助HBV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重建。PEG-IFN联合NAs药物有助于免疫应答重建。

一项纳入了5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共258744例HBsAg阳性患者的用药结果显示,共有24.4%取得HBsAg清除。将HBsAg清除者和未清除者分组,观察HBsAg清除情况在HCC发生中的差别及肝硬化、肝脏失代偿事件、全因死亡率和肝脏相关死亡率的差别,结果显示两组发生HCC的比例分别0.84%和3.14%,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2.95%和8.18%,发生肝脏失代偿的比例分别为0.31%和2.53%,肝脏相关死亡的比例分别为0.04%,和1.89%,表明HBsAg清除后,多项疾病相关风险明显降低。

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接受PEG-IFN治疗48周的HBsAg清除率达47%,并且基线HBsAg水平越低,HBsAg清除率越高,随着PEG-IFN治疗疗程的延长,HBsAg清除率更高。

而2020年AASLD年会报告的一项NAs治疗CHB患者的国际、多中心、真实世界长期随访研究,ETV、TDF单药治疗的初治CHB患者,观察长达10年的HBsAg清除率显示,累积HBsAg清除率仅为2.29%。

“珠峰项目”纳入NAs治疗>1年、HBsAg≤1500IU/ml、HBeAg阴性且HBV-DNA<100IU/ml的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治疗48~96周。3.5年阶段性分析中纳入分析的3988例结果显示,48周HBsAg清除率达33.2%,48周未获得HBsAg清除的人群中有66.6%达到HBsAg<100IU/ml。该结果表明,NAs经治优势患者序贯/联合PEGIFN可显著提升临床治愈率。对起始疗效佳、但在随后的治疗中疗效不能延续者,通过间歇治疗最终使患者实现HBsAg消失,提高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6990, encodeId=72ee22269909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a94233942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乙型肝炎#</a> <a href='/topic/show?id=b5a4328934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功能性治愈#</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394, encryptionId=1a942339426, topicName=乙型肝炎), TopicDto(id=32893, encryptionId=b5a4328934f, topicName=功能性治愈)],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Sep 22 00:02:33 CST 2024, time=2024-09-2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European Radiology:超声深度学习模型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方面的价值

作为肝脏活检的替代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或超声(US)成像的图像分析经常被用于肝脏纤维化的无创评估。

临床研究|我国部分地区慢性HBV感染者HDV感染情况调查

本研究对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12家医院收集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了解我国不同地区HBV感染者的HDV感染流行情况。

Turk J Gastroenterol: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的相关性

本研究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和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关系,并确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预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高水平的最佳临界值。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0 - 2018年中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

本研究采用贝叶斯时空分层模型,分析2010 - 2018年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乙型和丙型肝炎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后验分布绘制乙型和丙型肝炎发病风险图谱,为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特别关注|新型血清学指标在评估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病进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新型血清学指标在指导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Gut:复旦大学王勇翔/袁正宏发现抑制乙肝表面抗原分泌的新策略

该研究表明HBV包膜蛋白嵌合抗原受体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分泌。

特别关注|乙型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本文就HBV-ICC发生的主要机制,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权威发布|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本建议旨在科学地指导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升人群免疫屏障、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

Radiology:超声LI-RADS可视化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CC的监测价值

现阶段,超声是监测HCC的标准工具,具有无创性、低成本、无放射性危害等优点。然而,超声检查检测HCC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是其作为HCC监测工具的主要局限性。

特别关注|中国急性乙型肝炎疾病负担趋势及预测

本文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分析过去30年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为我国HBV预防和控制的针对性干预和健康政策提供更全面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