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CTA中“餐巾环”征斑块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

2024-08-07 shaosai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对患者运动具有优异的稳健性,可以提供颅外和颅内动脉斑块特征的额外信息。

统计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是全球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大约20-30%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CVD)的主要诱因。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是脑栓塞的可能来源,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和TIA。以前,管腔狭窄的程度被认为与缺血性事件密切相关。然而,一些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相反证据。易破裂斑块和进展迅速的斑块是重要的卒中风险因素,表现为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IPH)、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和不规则斑块表面,容易引起缺血性卒中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为改善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分层提供了非侵入性成像靶点。例如,具有高危斑块(HRP)特征的非狭窄性颈动脉疾病与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相关,占缺血性卒中的9-25%。

使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颈动脉血管壁成像是目前表征HRP特征最合适的成像技术,而相对较长时间的血管壁成像使得该技术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和检查失败,特别是在不稳定的卒中患者中。相比之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对患者运动具有优异的稳健性,可以提供颅外和颅内动脉斑块特征的额外信息。此外,CTA可以检测和量化不同血管床上的多个HRPs,这得到了组织病理学和血管内超声的证实。  

以往的研究揭示了NRS斑块对冠状动脉的作用,但很少有研究探讨NRS对脑颈动脉的影响,特别是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近日,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探讨了颅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上餐巾环征(NRS)斑块负荷增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项回顾性、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了在增强颅脑CTA上发现锁骨下动脉、头臂干、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循环中存在NRS斑块的患者,并根据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的影像学情况将患者分为AIS组和非AI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发生的危险因素。

研究共纳入202例患者(66.72岁±8.97岁,男性157例)。AIS组(N = 98)的NRS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 = 104)(1.96±1.17 vs 1.41±0.62)。AIS组同侧NRS斑块明显多于对侧(1.55±0.90 vs 0.41±0.66)。位于AIS同侧的NRS显示接受者曲线下面积(AUC)为0.86,可识别缺血性卒中。调整其他因素后,NRS斑块数量是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86)。


 
表 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

本项研究表明,颈脑CTA上餐巾环征象斑块的发生率增加与AIS的发生呈正相关,在常规筛查或急诊情况下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指标,可及时进行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预防。

原文出处:

Jingping Wu,Ying Zou,Xiao Meng,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napkin-ring sign plaques on cervicocereb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occurrence.DOI:10.1007/s00330-023-10404-w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8942, encodeId=d13b2218942f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10e93597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7b3d5966e3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易损斑块#</a> <a href='/topic/show?id=a91c5e9232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斑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923, encryptionId=a91c5e92328, topicName=斑块), TopicDto(id=59667, encryptionId=7b3d5966e31, topicName=易损斑块), TopicDto(id=79359, encryptionId=fa10e93597f, topicName=缺血性卒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Aug 07 16:20:35 CST 2024, time=2024-08-0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综述】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对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NEJM:天坛医院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国方案”可拓展至24小时

北京时间6月15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关于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篇重磅文章。同时,由北京天坛医院

轻度中风是否需要溶栓治疗?《柳叶刀》最新研究揭示重要结论

论文指出,这是“首个”评估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发生颅内闭塞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的3期研究。

【综述】线粒体转移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综述了目前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线粒体转移的相关研究,以期通过分析当下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为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指引性帮助。

【综述】缺血性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筛查及相关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笔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及房颤负荷、房颤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的二级预防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房颤筛查和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防提供一定帮助。

Adv Sci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逯丹/中山大学麦鸿成团队合作发现缺氧相关环状RNA经小细胞外囊泡转运的新机制

阐述了缺氧相关CircRNA在细胞内经过FUS以及SG逐步传递并包裹入sEVs的演变过程。

JAHA:中国学者研究---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血压变异性作为功能预后的预测因子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BPV升高与90天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判别不良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论著】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 rTMS联合RAGT治疗,探索该联合治疗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临床效果。

【综述】缺血性卒中后脑白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从免疫炎性反应、细胞自噬与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等方面对缺血性卒中后WMI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卒中后WMI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NEJM:中风治疗新选择!改善患者功能结局,或优于标准治疗

研究证实与标准治疗药物相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可能会有助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