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麻醉慢诱导?

2025-05-06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陕西省

全身麻醉诱导阶段,慢诱导是渐进可控的麻醉策略,涵盖药物代谢动力学、呼吸管理和时序控制三方面。介绍其常用方案、临床价值、注意事项,体现麻醉的人性化与精准性。

在全身麻醉的诱导阶段,麻醉医师需要将患者从清醒状态转化为可进行气管插管的麻醉状态。与快速诱导相比,‌慢诱导‌是一种更为渐进、可控的麻醉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药物选择与给药方式的精密调控,实现生理功能的平稳过渡。

一、慢诱导的本质界定

慢诱导并非单纯指给药速度的物理性减缓,而是包含三个维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选用起效缓慢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罗库溴铵),或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1.5%-2.0%)逐步加深麻醉

呼吸管理‌:保留自主呼吸状态下完成气管插管,通过呼吸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判断镇静深度

时序控制‌:将诱导过程拆解为镇静-镇痛-肌松的分步给药,各环节间隔可达5-10分钟

这种策略与快诱导形成鲜明对比:快诱导通常30秒内完成丙泊酚+肌松药推注,依赖呼吸机维持氧合;而慢诱导全程保留自主呼吸,肌松药使用与否存在争议。

二、临床常用慢诱导方案

(一)经典药物组合

图片

(二)时序控制案例

分步镇静‌: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10分钟→芬太尼1μg/kg推注→依托咪酯0.2mg/kg缓慢推注

吸入诱导‌:七氟烷浓度从0.5%逐步升至4%,每3分钟递增0.5%,配合BIS监测维持45-60区间

保留自主呼吸‌:使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维持镇痛,避免肌松药干扰呼吸驱动

三、慢诱导的临床价值

困难气道管理‌:为预估插管困难患者提供充分的气道评估时间,插管成功率提升23%

循环系统保护‌: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降低50%-70%,避免血压骤降引发心肌缺血

特殊人群适应‌:妊娠期妇女、病态肥胖患者的诱导期低氧血症发生率下降40%

四、实施注意事项

监测指标‌:需同步观察BIS(40-60)、呼吸频率(8-12次/分)、呼气末二氧化碳(35-45mmHg)

禁忌症‌:急性呼吸道梗阻、颅内高压、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禁用

并发症预防‌:唾液分泌增多者可提前使用格隆溴铵0.2mg,呛咳反射活跃者追加利多卡因1mg/kg

慢诱导作为麻醉艺术的精妙体现,既考验医师对药物动力学的掌控,也要求对患者生理状态的动态解读。在快节奏的现代麻醉实践中,这种“慢哲学”恰是医疗人性化的重要注脚。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3620, encodeId=39872263620e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3ad29e14a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全身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f007126639b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诱导#</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714, encryptionId=a3ad29e14ae, topicName=全身麻醉), TopicDto(id=126639, encryptionId=f007126639b3, topicName=慢诱导)],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y 05 22:28:06 CST 2025, time=2025-05-05,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5-05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神麻人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全身麻醉与非全身麻醉的比较:一项基于25000例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本研究利用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项目(ACS-NSQIP)数据库,分析了美国采用non-GA进行CEA的全国情况。

专家共识: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镇静患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在于为麻醉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临床行为提供指导,加强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的监测和管理,提升围手术期的医疗质量。

【醉翁之艺】不同监测仪器在全身麻醉期间对痛觉测试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络荟萃分析

为了全面捕捉这些数据并比较这些监测仪器的表现,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搜索和网络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于2024年2月发表于BJA杂志上。

全身麻醉成年患者术后早期饮水的循证实践

本研究将全身麻醉成年患者术后早期饮水的最佳证据进行整合,制定临床质量审查指标,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定并应用改进措施,为术后早期规范饮水提供依据。 

“众人皆醉我独醒”——揭开全麻后术中知晓的神秘面纱

全身麻醉中存在术中知晓现象,即患者在全麻时恢复意识并能回忆手术事件,其发生率低但危害大。文中阐述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判断处理方法,强调现代医学可降低其发生风险。

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本文介绍全身麻醉常见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反应等,阐述相应防治措施,强调医护团队合作对防治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性。

“半身麻醉”与全身麻醉的区别

本文介绍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包括麻醉作用、常见的椎管内麻醉(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方式、各自优缺点、适用手术类型及如何选择麻醉方式。

【麻案精析】全麻术中使用大剂量肌松药却无效?甚为蹊跷,相当有趣

病例描述了一名年轻男性患者,既往无任何已知的NMBA抵抗诱发因素,但在腹部手术中尽管使用了非常大剂量的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仍未能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

为什么全麻了还要加部位麻醉?

手术中同时使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有明确依据。二者结合可增强麻醉效果、满足术后镇痛需求、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契合特定手术及快速康复需求,多模式麻醉已成现代麻醉学标准。

【麻案精析】全身麻醉期间输血,引发持续超过24h的过敏性循环衰竭

2025年4月15日,Anaesth Rep刊发来自日本山形大学麻醉科的病例报道,报道了1例全身麻醉期间输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患者因持续性低血压和全身红斑,术后需持续输注肾上腺素>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