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安心指南:麻醉前需要知道的10件事

2025-05-24 胸科麻谭 胸科麻谭 发表于上海

麻醉安全直接关乎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生命健康,这10个麻醉细节,起着关键作用,每位即将手术的患者都应知晓。

手术前,很多患者的关注点都在主刀医生和手术方案上,却常常忽略了麻醉这一关键环节。事实上,麻醉安全直接关乎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生命健康,这10个麻醉细节,起着关键作用,每位即将手术的患者都应知晓。

01.一、术前访视:生命安全的首道防线

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会对次日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详细询问患者情况。这绝非例行公事,而是在为患者的麻醉安全奠定基础。

特别是在全麻下行肺部手术患者,病情复杂,许多患者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肺心病等基础疾病 ,这些疾病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麻醉风险。在术前访视肺部手术患者时,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咳嗽、咳痰、喘息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日常活动耐力,是否有夜间憋醒等情况。还会了解患者既往的治疗用药,如是否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情况会影响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同时,麻醉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是否存在干湿啰音、哮鸣音等异常,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针对肺部手术患者,麻醉医生还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胸部CT、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胸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帮助麻醉医生了解手术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肺功能检查能准确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如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等指标,为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则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是否正常。

全面评估后,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麻醉术前访视对于肺部手术患者来说,是保障手术安全、降低麻醉风险的重要环节。

02.二、气道评估:呼吸通畅的关键保障

张口困难

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时,还会格外关注你的面部特征和气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困难气道(面罩通气或者气管插管有困难)的可能 。这是因为维持患者术中呼吸顺畅是麻醉科医生的核心任务之一。手术中,患者自身的呼吸功能可能受到抑制,需要借助气管插管等方式来维持气体交换。如果气道存在问题却没有提前发现,在麻醉诱导或手术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无法有效通气的紧急情况,导致患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所以,麻醉医生术前会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细节来判断气道情况,比如让患者做特定动作等。若判断为困难气道,麻醉医生也会提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准备好特殊的设备和技术,确保患者呼吸安全。

03.心肺功能评估:精准判断手术耐受

“能不能一口气爬上四层楼?”别觉得麻醉医生问这个问题奇怪,这是在评估你的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衡量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和麻醉的重要指标。通过了解你日常的活动能力,麻醉医生能初步判断心肺功能的强弱。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心脏和肺部承受的负担更大,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比如,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麻醉医生了解这些情况后,就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准备心肺支持设备等。

04.过敏史与特殊体质:避免致命过敏反应

麻醉前,如实告知医生你的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以及特殊体质。有些患者可能对特定的麻醉药物、抗生素、消毒剂等过敏,一旦在手术中接触到过敏物质,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如果不能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另外,像恶性高热这种与遗传相关的特殊体质,虽然罕见,但在接触某些麻醉药物后会引发严重的体温升高和代谢紊乱,死亡率极高。所以,麻醉医生了解你的过敏史和特殊体质后,就能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并提前做好应对过敏反应的准备。

05.禁食禁水:严防误吸的关键措施

麻醉手术前,医生会反复强调“禁食禁水”,但总有患者偷偷喝水、吃点心,以为“就一小口没关系”。可你知道吗?这小小的举动,可能让手术被迫取消,甚至危及生命!那么现在我们就结合最新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把禁食禁水的关键知识讲明白!

(1)为什么必须听医生的话,严格禁食禁水

麻醉后,你的身体会暂时“关闭”呛咳和吞咽反射。如果胃里还有食物或液体,一旦反流进入气管,就会引发误吸——酸性的胃液、食物残渣可能堵住气道,导致窒息、肺炎,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所以,禁食禁水是麻醉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绝不能马虎!

(2)ERAS理念更新后,禁食禁水有啥新变化?

别再以为术前必须饿到头晕眼花!ERAS理念让禁食更科学、更人性化,记住这几个时间点:

固体食物:术前6小时停止进食米饭、肉类、包子等固体食物;

清流质:术前2小时还能喝!白开水、无糖茶、无渣果汁(不含果肉)、运动饮料都可以,但总量不超过400ml;

特殊情况:婴幼儿、糖尿病患者会有专属方案,比如婴儿术前4小时停母乳,2小时停配方奶;糖尿病患者需和医生确认禁食与降糖药服用时间。

(3)手术前,患者必须牢记这5件事!

 严格遵守时间:提前规划饮食,比如上午9点手术,凌晨3点前喝完最后一口水,之后坚决不吃不喝;

主动告知病史:如果你有胃食管反流、腹胀、吞咽困难,或正在服用影响胃排空的药物,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

勿碰“隐形食物”:口香糖、含片、酸奶、粥、牛奶都算“固体食物”,术前6小时就要停;

(4)违反禁食禁水,会有什么后果?

一旦因进食导致胃未排空,手术极有可能被迫推迟,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增加住院费用。更严重的是,带着食物进手术室,麻醉风险会成倍增加,危及生命!所以,为了手术顺利、术后少遭罪,一定要严格执行!

手术前的禁食禁水,看似是小事,实则是保障你安全的“生死关卡”!配合医生做好这一步,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手术成功打下基础!

06.麻醉方式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等,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肌肉松弛的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等、肺部手术、食管手术等;椎管内麻醉常用于下腹部、下肢的手术,如剖宫产、髋关节置换术等;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特定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如臂丛神经阻滞可用于上肢手术;局部麻醉则适用于体表小手术,如体表肿物切除。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你的麻醉方式。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如果手术允许,可能会优先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而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配合度低,一些手术可能会选择全身麻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7.麻醉药物剂量:精准调控保障安全

麻醉药物的剂量是一门大学问,既要保证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状态,又不能过量导致严重并发症。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基础疾病情况、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史等)来判断患者适用的药物种类及剂量。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对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具有一定耐受性,需要适当增加剂量;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剂量则需要相应减少。在麻醉过程中,医生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全麻患者会增加麻醉深度监测,插管患者会增加呼吸监测,根据这些监测结果和手术进展情况,进一步精细化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确保患者始终处于安全、有效的麻醉状态。

作为手术的“主角”,患者应如何配合至关重要:

• 如实告知病史:过敏史、长期用药(如抗凝药、安眠药)、酗酒史等,都会影响药物代谢;

• 信任专业团队:麻醉医生会全程守护,根据你的反应动态调整剂量,无需过度担忧“醒不过来”;

• 术后及时反馈:若苏醒后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给予处理。

从术前评估到术中调控,再到术后恢复,麻醉药物剂量的每一次精准调控,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正是这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让每一台手术都能在安全的轨道上平稳前行。

08.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全方位守护生命

手术过程中,各种先进的监护设备就像忠诚的卫士,全方位守护着你的生命安全。心电图监测你的心脏的活动,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确保你的血液携带足够的氧气,一旦出现低氧血症,医生能迅速采取措施,如调整吸氧浓度、改善通气等;血压监测反映循环系统的状态,帮助医生判断血容量是否充足、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以便及时调整补液量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体温监测可以防止患者出现低体温或高体温,因为体温异常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心脏功能和药物代谢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则能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和二氧化碳排出情况,对于判断通气是否正常、气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等非常重要。这些监测指标相互关联,麻醉医生通过综合分析,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的风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9.术后苏醒与镇痛:舒适康复的重要环节

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你的苏醒情况,确保你能平稳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苏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烦躁等,医生会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缓解你的不适。另外,术后镇痛也不容忽视。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能减轻你的痛苦,还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在有多种镇痛方法可供选择,如患者自控镇痛(PCA),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通过按压按钮,自行控制给予镇痛药的时机和剂量;还有神经阻滞、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等。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疼痛程度和你的身体状况,为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让你在术后能更舒适地恢复。

10.特殊人群麻醉:个性化方案降低风险

老人、小儿、孕产妇以及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属于麻醉高风险群体,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身体机能下降,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减弱,麻醉风险相对较高。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而且小儿在手术中往往难以配合,需要特殊的麻醉管理。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呼吸道黏膜水肿等,这些都增加了麻醉的难度和风险。对于这些特殊人群,麻醉医生会在术前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在术中加强监测和管理,术后密切随访,最大程度地降低麻醉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麻醉绝非简单的“打一针、睡一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了解这些麻醉细节,不仅能让你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恐惧和焦虑,更能积极配合医生,共同为手术的成功和你的健康保驾护航。记住,在手术的每一个阶段,麻醉医生都在全力以赴,守护着你的生命安全。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470, encodeId=9af622664e04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f0f1030431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83e9110e75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麻醉安全#</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3043, encryptionId=bf0f1030431a, topicName=麻醉), TopicDto(id=110775, encryptionId=83e9110e7565, topicName=麻醉安全)],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24 11:06:05 CST 2025, time=2025-05-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24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术中麻醉科医生为什么很重视体温保护?

麻醉科重视手术体温保护,因低体温可致凝血、感染、心血管等风险,引发麻醉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临床通过术前预防、术中干预和动态监测进行体温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核心指标。

酒量好≠抗麻体质

我国饮酒者多,麻醉前应问饮酒史。酒精代谢受多因素影响,过度饮酒有害。长期饮酒及急性中毒影响麻醉,长期酗酒增术后并发症,术前需如实告知和禁酒。

当麻醉遭遇交感风暴,如何沉着应对?

交感风暴是麻醉中交感神经异常亢进状态,危险大。介绍其识别方法、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操作要点,阐述处置依据与临床规范,针对特殊情景给出处置要点。

盘点麻醉中发生紧急气道事件的处理方式

本文结合临床常见场景,系统梳理不同危急状况的处置流程。

麻醉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实践与个体化方案

本文系统梳理了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证据,包含6类核心药物、3种特殊人群管理方案及2个典型临床案例。本文仅作临床参考,临床使用还需对患者综合评估。

多根钢筋贯穿身体,来看看麻醉科的关键作用

一工人被三根钢筋贯穿下半身,送医后多学科会诊确定手术方案。麻醉面临患者血压高及潜在失血风险,建立快速补液等通道与有创监测。介入准备主动脉球囊,麻醉科实施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最终手术顺利,未大出血。

产妇凭什么游离在“术前禁食水”之外?

文章指出产妇饮食指导多关注产后,产前涉及麻醉时饮食要求严格,临产前常见做法与麻醉安全冲突,强调产妇需向麻醉医生如实告知饮食,以降低风险 。

手术后记性差,是麻醉的问题吗?

探讨手术后记忆力下降与麻醉关系,局部麻醉不影响记忆,全身麻醉有短期效应。争议中,现代麻醉对健康成年人影响有限,特殊人群有风险。区分需综合评估,可预防恢复,麻醉长期影响微,应理性看待。

怎么组织麻醉方面的病例讨论?

临床常遇复杂病例,需组织麻醉相关病例讨论,分术前、术后讨论。术前讨论涵盖多方面,更重患者安全,要形成闭环,以提升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是麻醉的原因吗?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痛常见,麻醉药物影响、体位因素是相关原因,同时二氧化碳气体刺激、神经受压、炎症反应等也会引发。可通过物理疗法等缓解,持续不缓解应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