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在这个年龄变胖啊!比中年发福更可怕

2025-05-06 梅斯内分泌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全球青年肥胖率上升,中国 18 - 39 岁人群 BMI 显著增长。中国研究表明,青年 BMI 每增 5 个单位,心血管疾病风险升 19% - 58%,中年健康生活方式难逆转其影响,强调青年体重管理重

25岁的小李每天工作繁忙,外卖和熬夜成为常态,体重增加导致BMI逐渐攀升至30。他或许认为年轻就是资本,却不知此时埋下的健康隐患,可能在中年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定时炸弹”。

这并非危言耸听——全球青年肥胖率正以惊人速度增长,中国18-39岁人群的平均BMI在短短22年间从21.5飙升至23.1,肥胖与超重患病率分别激增12.4%和10.3%。

更令人担忧的是,亚洲人群即使BMI与白人相当,体内脂肪占比更高,腹型肥胖更突出,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攀升。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敲响警钟:青年时期的体重管理,已成为影响未来健康的关键节点。

青年时期是体重持续积累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体重异常是否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尽管中年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已被广泛证实,但青年时期的体重管理长期被忽视。过往研究多聚焦欧美人群,而亚洲人群的脂肪分布和疾病谱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亚洲人BMI正常时,内脏脂肪可能已超标,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风险升高。此外,中国人群中出血性卒中占比相对较高,青年肥胖对这一疾病的影响尚未明确。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年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否逆转青年肥胖带来的风险?这一问题亟待解答。

为填补这一空白,中国嘉道理生物样本库开展了一项覆盖360,855名35-70岁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通过回溯参与者25岁时的BMI数据,并结合长达12年的随访,揭示了青年BMI与心血管疾病的深层关联。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青年BMI与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剂量反应关系,并引入生活方式因素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健康习惯的潜在干预效果。

图片

研究揭示了青年BMI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BMI每增加5个单位,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19%-58%,且这一关联独立于后续体重变化。以BMI20.5-22.4为基准,BMI≥30的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飙升58%,而低BMI(<18.5)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却与全因死亡率升高16%相关。此外,青年肥胖对出血性卒中的影响与缺血性卒中相当,这为中国高发的出血性卒中防控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

青年时期体重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

尽管中年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运动)可降低20%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无法逆转青年肥胖的长期影响。这一发现警示我们:肥胖预防必须从青年抓起,而非依赖中年补救。

这项研究为全球青年健康管理提供了中国证据。数据显示,若青年BMI控制在21.5左右,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这提示政策制定者应聚焦青年群体,通过校园营养干预、职场健康计划等措施,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体系。对于个体而言,25岁时的BMI自查或许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毕竟,今天的体重选择,可能决定着未来十年的健康轨迹。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3629, encodeId=a0aa22636297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42435598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MI#</a> <a href='/topic/show?id=f85b126643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青年肥胖#</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59, encryptionId=142435598f, topicName=BMI), TopicDto(id=126643, encryptionId=f85b12664302, topicName=青年肥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y 05 22:28:10 CST 2025, time=2025-05-05,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5-05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Eur J Orthod:BMI对青少年颅面形态和发育的影响

青少年肥胖患病率从1994年的5.2%显著增加到2021年的19.7%。了解BMI升高对颅面生长的长期影响对正畸治疗的计划和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BMI要淘汰了?柳叶刀子刊发文重新定义“肥胖”!

近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报告,全球超过 75 个专业组织对此予以认可。该报告不仅对肥胖作为慢性疾病的重新定义进行深入探讨,还针对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诊断工具和建议。

研究证实:这个指标到位了,不管你是胖还是瘦,都能更长寿!

文章通过研究表明,单纯依 BMI 评判健康不全面,心肺功能对健康影响更大,良好心肺功能可抵消高 BMI 危害,强调应注重提升心肺功能。

JPRAS Open:VASER吸脂术中BMI、吸脂量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共振声能量振动放大(VASER)吸脂术是一项创新技术,本研究比较了VASER吸脂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吸脂量的关系。

Molecular Psychiatry:食欲素基因与人类行为调控表型的遗传关联研究

研究发现了27个食欲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与外部化行为、酒精消费、失眠、每日吸烟量、吸烟起始和BMI显著相关。个体基因分析显示,TNF、BHLHE41和LDB2等基因在行为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重“爆表”有多可怕?NEJM Evidence揭示,从高血压到睡眠窒息16种疾病“排队”找上门!

研究分析 27 万余美国成年人数据,依 BMI 分级揭示肥胖与 16 种健康结果关联。肥胖患病率 42.4%,随 BMI 上升,各健康问题患病率、发病率及风险比递增,III 级肥胖关联尤甚。

JAMA Network Open | 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韩国绝经前期女性中,较高的体脂率、体质指数、腰围、脂肪质量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

该研究旨在评估BMI、腰围等指标及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评估的体脂率、肌肉质量等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韩国绝经前期女性中,较高的体脂率、体质指数、腰围、脂肪质量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

Schizophrenia: 精神病患者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电场强度与BMI的关系研究

精神病患者在tDCS治疗中电场强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主要因BMI升高导致的头皮厚度增加所致。皮质萎缩及脑脊液厚度差异未显著影响电场强度。

Psychiatry Research:BMI 和葡萄糖参数与美国成年人抑郁症状的时间关联

高 BMI 和葡萄糖参数始终与较高的抑郁症状患病率相关。

JTV:健康成人负重3小时后BMI与界面压力的关系

研究探讨健康成人负重3小时后BMI与界面压力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BMI的干预措施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