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八):洋地黄类药物(24年心衰指南)

2025-04-16 心血管时间 心血管时间

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 Na⁺-K⁺-ATP 酶发挥正性肌力、神经内分泌调节、利尿及电生理作用。常用地高辛和西地兰,有特定适应证与禁忌证,用药需关注中毒及处理,在特定患者群体仍具重要价值。

洋地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

洋地黄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泵功能,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进而通过Na⁺-Ca²⁺交换机制增加Ca²⁺的流入,导致细胞内Ca²⁺浓度升高,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这是洋地黄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主要机制。

图片

2. 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不同于其他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具有增强迷走神经活性的作用,可以部分对抗心衰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不利影响。这也是洋地黄能够减慢心率的重要机制,尤其对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有明显效果。

3. 利尿作用

洋地黄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抑制Na⁺的再吸收,产生排钠利尿效应。同时,它还可减轻心衰患者血浆中肾素活性和醛固酮分泌,终止水钠潴留引起的精氨酸加压素分泌过多,从而产生明显的利尿作用。

4. 电生理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洋地黄对心脏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尤其对房室交界区的影响最为明显。这种特性使其能有效减慢房颤及房扑患者的心室率,改善心功能。然而,当血钾降低时,洋地黄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图片

💡 笔者提示:洋地黄对心肌的作用高度依赖于细胞内Ca²⁺浓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心肌缺血、低钾血症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临床工作中除了关注剂量外,更应该重视患者的电解质状态和肾功能情况。

常用洋地黄类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和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由于化学结构的差异,不同洋地黄类药物在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 地高辛

地高辛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洋地黄类药物,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对于已应用利尿剂、RASI、β受体阻滞剂、SGLT2i和MRA,仍持续有症状的HFrEF患者可考虑使用地高辛(Ⅱb,B)。DIG研究是奠定地高辛在心衰治疗地位的里程碑研究,纳入6800例窦性心律、LVEF<45%的慢性心衰患者。结果显示,地高辛可显著减少心衰住院风险,虽然对总死亡率无显著影响(34.8% vs 35.1%)。后续深入分析发现,地高辛血清浓度在0.5-0.9 ng/mL范围内时可改善预后,而高浓度则可能增加不良结局风险。较新的RATE-AF研究(2020年)显示,地高辛可显著改善老年(平均76岁)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症状。这进一步支持了地高辛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 笔者提示:有些医生只关注剂量而忽视了血药浓度监测。地高辛血浓度控制在0.5-0.9 ng/mL范围内是安全且有效的关键。特别是老年患者或肾功能不全者,往往需要更低的维持剂量,甚至可考虑隔日给药策略。

2. 西地兰

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是临床上另一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特别是在急性心衰或需要静脉给药的情况下。其特点是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且在短期应用中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西地兰在快速性房颤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中优势明显。研究表明,常规治疗联合西地兰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减轻急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为进一步调整药物治疗争取时间。

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 适应证

根据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 慢性心衰:已应用利尿剂、RASI、β受体阻滞剂、SGLT2i和MRA,仍持续有症状的HFrEF患者(Ⅱb,B)

  • 急性心衰:房颤伴快速心室率(>110次/min)的急性心衰患者(Ⅱa,C)

从疾病类型来看,洋地黄对以下类型心衰患者效果较好:

  • 扩张型心肌病

  • 陈旧性心肌梗死

  • 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的心脏瓣膜病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右心衰

  • 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射血分数降低及快速房颤

而对于代谢异常导致的高排血量心衰(如贫血、甲亢)、心肌炎以及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心衰,洋地黄效果欠佳。

2.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 洋地黄中毒诱发心衰

  • 洋地黄过敏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或心房扑动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相对禁忌证:

  • 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24小时内)

  • 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常伴低氧血症)

  • 窦性心律的单纯风心病合并二尖瓣狭窄

  • 由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引起的心衰

图片

💡 笔者提示:在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洋地黄似乎不少见。实际上,急性期(特别是24小时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因为这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如需控制心率,优先考虑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另外,肥厚型心肌病即使发展到晚期扩张期,使用洋地黄仍需谨慎。

3. 用药方法

急性心衰患者:

  • 西地兰:0.2-0.4 mg缓慢静脉注射,2-4小时后可再用0.2 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 mg

  • 地高辛:0.25-0.5 mg静脉注射,2-4小时后可再用0.25 mg

慢性心衰患者:

  • 地高辛:0.125-0.25 mg/d口服

  • 老年、肾功能受损者、低体重患者:0.125 mg/d或隔日给药

  • 建议维持血药浓度在0.5-0.9 μg/L

洋地黄中毒的识别与处理

1. 影响洋地黄中毒的因素

洋地黄用药的安全范围较窄,以下因素可增加中毒风险:

  • 心肌缺血、缺氧

  • 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

  • 肾功能不全

  • 与某些药物合用(胺碘酮、维拉帕米、奎尼丁等)

  • 甲状腺功能异常

2.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最常见):

  • 室性期前收缩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房室传导阻滞

  • 快速性心律失常伴传导阻滞(特征性表现)

其他表现:

  •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 神经系统症状:视物模糊、黄视、头痛、嗜睡

  • 代谢异常:高钾血症(严重中毒时)

地高辛血药浓度>2.0 μg/L通常提示中毒,而在0.5-0.9 μg/L范围内风险最低。

3.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 立即停药:这是处理中毒最关键的步骤

  • 纠正诱因:如低钾血症(静脉补钾)、肾功能异常等

  • 心律失常处理

    • 缓慢型:阿托品0.5-1.0 mg皮下或静脉注射

    • 快速型: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

    • 注意:电复律一般禁用,因可能诱发心室颤动

  • 严重中毒:可考虑使用洋地黄特异性抗体片段(Digibind)

  • 维持治疗: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肾功能

💡 笔者提示:临床中遇到洋地黄中毒,需先排除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补钾治疗时需注意,严重中毒可能伴有高钾血症,此时补钾可能适得其反。另外,常规临床实践中,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使用洋地黄同时又在使用胺碘酮、维拉帕米等药物时的安全问题,必要时适当减少洋地黄剂量或加强监测。

总结

洋地黄类药物虽不再是心衰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慢性HFrEF患者,洋地黄应作为利尿剂、RASI、β受体阻滞剂、SGLT2i和MRA之后的选择,主要用于改善症状和减少住院风险。

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洋地黄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仍有独特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洋地黄用药安全范围窄,个体化给药和密切监测至关重要,特别是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者和合并使用特定药物的患者。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849, encodeId=576622608494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db753521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性心衰#</a> <a href='/topic/show?id=c2cb65080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洋地黄类药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1,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521, encryptionId=bdb75352116, topicName=慢性心衰), TopicDto(id=65080, encryptionId=c2cb6508063, topicName=洋地黄类药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17 14:30:13 CST 2025, time=2025-04-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展开1条回复

相关资讯

JCN:慢性心衰患者坚持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行为驱动模型

这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坚持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行为驱动模型。

JCN:中国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预测因素

自我护理能力不足在中国CHF患者中很常见。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情境理论可用于指导CHF患者的研究和实践。

Cardiovasc Diabetol:SGLT2抑制剂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SGLT2抑制剂治疗为改善伴有或不伴有T2DM的CHF患者NT-proBNP水平、KCCQ评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提供了有效手段。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三):β受体阻滞剂(24年心衰指南)

 今天我们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跟大家聊聊β受体阻滞剂这个"老朋友"的临床应用经验。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六):sGC刺激剂—维立西呱(24年心衰指南)

今天我们根据指南,梳理一下sGC药物的应用。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慢性心衰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心衰是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TyG指数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种可靠且有价值的危险分层预测指标,也是一种有效的慢性心衰患者预后指标。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一):利尿剂(24年指南)

体液潴留是心衰患者常见问题,准确评估容量、恰当用利尿剂是治疗关键。介绍利尿剂作用机制、分类特点、应用方法、不良反应、抵抗及禁忌证等,强调其在心衰治疗中的基础地位。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四):MRA——醛固酮受体拮抗剂(24年心衰指南)

MRA 从 “保钾利尿剂” 成为心衰治疗核心药物。介绍其作用机制、分类,通过多项临床研究阐述其在心衰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探讨临床应用要点及在心衰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强调规范使用以发挥最大价值。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二):ARNI、ACEI、ARB(24年心衰指南)

今天我们根据指南,和大家详细聊聊RASI类药物(ARNI/ACEI/ARB)的临床应用要点。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七):伊伐布雷定(24年心衰指南)

我们根据24年心衰指南,介绍下伊伐布雷定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