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Surg:中国学者探索新型跟骨钢板与传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
2024-08-22 医路坦克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文目的比较跟骨钢板与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裂裂骨折的疗效。
肱骨大结节骨折多见于年轻的高能创伤患者,尤其是男性,约占肱骨近端骨折的20%。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很多,包括缝合固定、螺钉垫圈固定、锁定钢板固定等。然而,肱骨大结节裂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目前,肱骨近端内锁系统(PHILOS)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技术。然而,PHILOS不适合肱骨大结节骨折,因为其形状硬,表面积大,体积大。由于肱骨大结节及其周围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经常有因固定不充分和不合理而导致内固定失败和撞击综合征的报道。因此,我们根据肱骨近端骨的形态特点,创新性地采用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裂裂。
我们假设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可以充分稳定肱骨大结节分裂性骨折,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撞击综合征的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介绍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的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患者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4月共37例肱骨大结节裂性骨折患者。入组患者分为A组(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和B组(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损伤相关变量、手术相关变量、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术后并发症。
不同大小的跟骨板
A组典型病例1例。肱骨大结节裂性骨折术前CT (A)及三维重建(B);跟骨解剖板置入后的宏观图片(C);术后x线(D)和三维重建(E)。
两组间人口统计学和损伤相关变量的比较
A组1例术后10个月肩关节功能良好。手术切口小(A);肩外展(B);肩部屈曲(C);肩部外旋(D)
两组手术相关变量、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A组16例,b组21例,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1.9个月。两组间平均切口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16 cm±1.07 cm;B组:9.09 cm±1.30 cm, p < 0.05)。A组与B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5.41±11.19 ml;B组:106.06±11.12 ml, p < 0.05)。治疗6个月后,A组的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B组(p < 0.05)。在手术方面,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另外,B组有2例患者出现肩撞击综合征,A组无。
结论: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外科创伤及出血损失优于Philos钢板内固定。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治疗肱骨大结节裂裂的替代技术。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肱骨大结节骨折# #新型跟骨钢板# #传统philos钢板#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