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Aging:浙江大学沈星星课题组通过协同演化研究揭示新的长寿基因

2024-06-05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CG11837基因的发现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农业领域,该基因可能成为控制害虫的新靶点。

2024年6月4日,浙江大学沈星星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 )期刊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longevity gene through evolutionary rate covariation of insect mito-nuclear genomes”的研究论文。

精准识别“远程”操控线粒体的核基因

线粒体作为真核生物体内至关重要的细胞器,主要负责细胞的能量供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物(包括人类)的线粒体功能会逐渐衰退。鉴于线粒体与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如何保持线粒体功能的稳态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优化线粒体功能来延长寿命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片

线粒体的起源与真核细胞的形成紧密相连。根据内共生理论,线粒体源自一种古老的α-变形菌,这种细菌被一个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但并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细胞形成了共生关系。随着演化时间的推移,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建立了相互交流和协作的稳定关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线粒体本身,而较少关注与线粒体长期共同演化的细胞核。本研究从线粒体与细胞核的协同演化视角出发,结合演化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系统性地挖掘“远程”操控线粒体演化的核基因。

图片

图1 构建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协同演化的全局图谱

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数据,收集了472种昆虫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运用共演化算法,我们构建了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之间的协同演化全局图谱(图1)。通过对这一图谱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有75个核基因,尽管它们不定位于线粒体,却与线粒体基因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演化模式。这种协同演化模式可以比喻为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并行行驶在道路上,彼此的速度变化紧密同步,一方的加速或减速会立即反映在另一方上。这75个共进的核基因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包括端粒维持、核糖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功能和DNA修复。这些功能都与生命衰老和疾病显著相关。

为了验证我们筛选出的75个与线粒体协同演化的核基因的功能,我们选择了其中四个基因(CG13220, CG11837, Nop60BCG11788),并在果蝇体内进行了基因活性降低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四个基因的活性降低均导致了线粒体形态的异常变化(图2)。

图片

图2 敲降与线粒体高度协同演化的核基因显著改变线粒体形态

发现全新长寿基因,能够延长寿命12-35%

CG11837基因不仅影响线粒体形态,我们还发现CG11837基因的活力与动物的寿命长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改变CG11837基因的活力是否会影响动物的寿命?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首先在六种不同的动物中进行了基因敲降实验,包含褐飞虱、果蝇、斯氏按蚊和秀丽隐杆线虫等。令人惊讶的是,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的动物中,降低CG11837基因的活力均显著缩短了它们的寿命,缩短幅度在25%至59%之间(图3)。

为了深入探究CG11837基因是否具有延长寿命的潜力,研究人员在果蝇和线虫中进行了该基因的过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两种动物的寿命均显著延长,延长幅度达到12%至35%。这一发现促使研究人员思考,该基因是否也能延长人类的寿命?虽然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尚不现实,但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离体细胞的实验发现,激活CG11837基因能够显著提升抗衰老能力,效果提升了30%(图3)。这一系列研究证实了CG11837基因在动物中具有广泛的长寿效应(图3)

图片

图3 长寿基因CG1183在多个物种中的功能验证

CG11837基因的发现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农业领域,该基因可能成为控制害虫的新靶点。通过精准干预CG11837基因,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寿命,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防控策略。在公共卫生领域,通过干扰该基因表达以缩短蚊虫等传播疾病媒介的寿命,有望在其传播疟原虫等病原体之前结束其生命,从而降低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为蚊媒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人类健康领域,CG11837基因的激活可能成为延长人类寿命的新策略。实验结果已经初步证实了该基因在提升细胞抗衰老能力方面的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基于CG11837基因的药物(包括RNA疫苗)和治疗方法问世,为延长人类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可能。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生陶妹、博士后陈佳妮、医学院研究生徐延东以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崔春来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沈星星研究员、黄健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赵阳研究员、陈学新教授和徐素宏教授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潘荣辉研究员、祝增荣教授和陈云教授等也参与了本研究。该研究受到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2022YFD1401600)、浙江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LR23C140001)、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经费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4-00641-z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8499, encodeId=92592208499c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55a969067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长寿基因#</a> <a href='/topic/show?id=5c94115236f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G11837基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5236, encryptionId=5c94115236f7, topicName=CG11837基因), TopicDto(id=96906, encryptionId=e55a9690677, topicName=长寿基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n 05 19:50:33 CST 2024, time=2024-06-0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ell Reports:为什么长寿基因功能多样化?

人类对于“长寿”的向往溯源已久,包括端粒、长寿药等在内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延长寿命、减少疾病负担。其中,长寿基因Sirtuin1(SIRT1)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长寿基因SIRT1SIRT1是一种依赖于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Sirtuin蛋白家族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蛋白。SIRT1广泛参与脂肪酸氧化、应激耐受、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合成等生理活动,这些

Nat Commun:保护心脏,揭晓长寿人群中的神秘基因

基因遗传分离群体(genetically population isolates)在基因组测序和鉴定中的应用不仅限于罕见疾病的研究; 这些分离人群也为深入理解常见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组成特征提供了有用资源。良好的人类群体为众多遗传研究提供了优秀的研究样本,涉及面跨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到探索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Sirtuins---在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全面解析

Sirtuins主要是一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它可以通过去除组蛋白中赖氨酸残基上的乙酰化,来调节和控制蛋白质和酶的活性,维持酶和蛋白质的稳定性。它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最古老、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因或蛋白质,在体内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细胞存活、损伤修复、炎症免疫等各种生理和病生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机体调节能量平衡、延缓衰老,维持内环境恒定,保证人体正常功能的守护者和调节者,它是

NATURE:我国科学家在猴子中发现长寿基因功能

已有的研究显示,SIRT6在啮齿动物中起到长寿蛋白的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SIRT6在灵长类动物中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是未知。

AGING CELL:川大团队发现,长寿基因Klotho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中Aβ的清除和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老年斑块沉积、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和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年龄相关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截至2018年,全球已诊断出超过5000万例AD患者。

Nat Comm丨余巍/崔龙合作组揭示长寿基因SIRT3调控结直肠癌的新机制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是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目前,治疗结直肠癌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结合放、化疗辅助等手段。因而,从结直肠癌的致病机制以及影响疾病进程的遗传、表观遗传、代谢等因素出发,寻求新的诊断方法,药物靶点和预后干预手段十分必要。

Nat Commun:复旦大学余巍课题组合作揭示长寿基因SIRT3调控结直肠癌新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巍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崔龙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长寿基因SIRT3调控一碳单位代谢酶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新分子机制,为开发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SIRT3去乙酰化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SHMT2)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为题(“Deacetylation of 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