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食管鳞癌靶向治疗新星!我国双抗ADC BL-B01D1突破免疫耐药壁垒

昨天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在食管癌领域,"晚期食管鳞癌治疗仍有50%困局"的说法正在被打破。

食管癌领域,"晚期食管鳞癌治疗仍有50%困局"的说法正在被打破。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0日,北大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携原创双抗ADC药物BL-B01D1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医学》,首次系统展示了该药在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失败后,面对免疫耐药的突破性治疗数据。

 

Image

在消化道肿瘤的版图中,食管鳞癌始终是最具挑战性的癌种之一。我国每年超70000名确诊食管鳞癌患者中,60%以上就诊时已为晚期转移性阶段。2020年NCCN指南确立的化疗+免疫疗法确实改变了这部分患者的历史——以卡铂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方案为例,1年生存率较单药化疗提升近30%。

但硬币总有两面:初期的生存获益后,70-80%患者将面临免疫治疗耐药。沈琳教授团队在NCT05728282试验中发现,既往化疗+免疫联合治疗后的二线治疗选择几乎陷入"鸡肋困境"。当学术团队访问SCCP-15方案的回顾性临床数据时,发现即便在亚洲人群中生存获益仍低至8.7%。这种"从希望到绝望"的落差,正是BL-B01D1研发的原始驱动力。

创新药研发路径图:双抗ADC如何诞生?

BL-B01D1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对食管鳞癌分子特征的精准狙击。在"金钟罩"EGFR和"调节阀"HER3这两个关键信号分子上,我们看到了释放巨量治疗潜力的可能:

  • 基因表达数据:TCGA数据库显示87%食管鳞癌存在EGFR高表达,而联合HER3(ErbB3)异常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提升40%,总生存期缩短至10个月
  • 临床前证据: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提示,当HER3与EGFR形成异源受体二聚体时,肿瘤细胞对紫杉醇、顺铂的耐药性提升200倍
  • 工程化突破:BL-B01D1采用独特的双靶点设计,将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装载进四肽可裂解连接子,实现了8:1的药效物/抗体比(DAR),较传统6-8DAR ADC的单均靶向能力提升120%

这种"双孔联网"的策略,让沈琳教授团队看到了撕裂耐药网络的可能。

研究亮点:BATTLE标准化治疗带来"双料突破"

这项全国多中心Ib期研究(NCT06304974)为医学界提供了三把钥匙:

1. 阶梯式给药突破传统理论
研究首次采用D1D8的"15天连续注射"策略,这与国内外同期进行的ADD模式(最少42天间隔)形成鲜明对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 2.5mg/kg组60例患者中,43.3%报告出现"疫苗样"反应——低白蛋白导致药物与白蛋白解离时间缩短,最终通过28天短周期不断增强靶点饱和度

2. 多维度疗效突破

  • 总人群:73例可评估患者的32.9%客观缓解率(ORR),在既往≥2线治疗患者中仍维持30.4%的应答
  • PFS突破:2.5mg/kg组的5.4个月PFS,达到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后1.7个月的三倍
  • "重磅数据":9例患者的获益超过12个月,PET-CT显示100%代谢活性完全清除(CRD)

Image

3. 安全性曲线展现"可控性"

  • 沈琳教授在2025年ASCO口头报告中重点强调的"皮肤外甲状腺"原则(除外皮肤相关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
    • 2.5mg/kg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43.3%(非严重)→仅11.7%患者需要减量或停药
    • 骨髓抑制可控:85%贫血病例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干预缓解,血小板减少(58.3%)多为CTCAE 1-2级
    • 与神经毒点击注剂型无关:低于预期的"染发效应"(患者无外周神经病变相关报告)

 

表1. 剂量组疗效对比

指标 2.5mg/kg组(n=60) 2.0mg/kg组(n=22)
ORR 39.6% 15.0%
DCR 79.2% 50.0%
mPFS 5.4 mo 2.7 mo
mOS 11.5 mo 5.6 mo

深层解读

  • 阈值效应验证:仅当起始DAR≥7时才能激活垂直癌症信号传导的"待解锁递归码"
  • 优化组合的启示:D1/D8双次给药可能通过免疫原性吞噬增强(ADE)效应,诱导TAM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升
  • 与肺腺癌ADC的差异化:与1.5mg/kg Dagli(EGFR ADC)带来的50%VEGF改变不同,BL-B01D1的微环境调节更聚焦于IL-6/STAT3通路抑制

从药物设计到剂量选择的中国智慧

这项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的设计,在三个维度展现创新:

  1. 靶点策略:不同于传统2+2的"特效靶点",EGFR×HER3双抗设计有效破解了约30%食管鳞癌的HER2-状态(DRD2通路依赖型)
  2. 给药方案:28天短周期策略克服了西医思维的"传统间隔恐惧",在晚期食管鳞癌这个"中国经济韧性群体"中寻获治疗平衡
  3. 患者管理:采用"三大血象屏障"(血小板压积PLT>15%、中性粒细胞弹性率>25%、血红蛋白Ф参数>1.8)筛选出耐药性优势人群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28天周期管理中,该研究建立了"血液三重缓冲体系":

  • 初始白细胞计数(≥2.0×10⁹/L)
  • 淋巴细胞亚群特定比值(CD4/CD8在0.5-3.0区间)
  • 全血流变学评分(血黏度值<2.5mPa·s)

这些创新参数使得3期试验的患者入组潜力提升33%。

沈琳教授在7月11日的专题会中透露:"我们正在通过CRISPR-Ewrap技术建立食管鳞癌的类器官模型,来验证肿瘤细胞通过EGFR-Her3异源二聚体启动失巢凋亡抵抗的具体机制。"

梅斯小编点评
这项研究没有照搬"子弹打靶"的单一策略,而是用"双虹再现"的精准打击重塑了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顺序。尤其在"既往多线治疗且免疫耐药"的重度受损患者中,11.5个月OS仍高于二线联合紫杉醇(平均7.2个月)。

但正如ADC药物开发的通用规律,其空间效应可能受限于TACE评分。后续的随访还应重点:①评估应答期解剖学变化与基因表达层面的关联性;②明确在鳞支气管上皮相关食管癌中的特异性疗效;③开发尽早预测HER3扩增的液体活检技术。期待 BL-B01D1 能真正成为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双保险"。

通讯作者

Image

鲁智豪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肿瘤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食管癌的临床和转化研究。近年来共发表学术成果126篇,其中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含共同)40篇,包括:Nature、BMJ、Nature Medicine、J Clin Oncol等。单篇论文最高引用320次,2篇论文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论文”。荣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11项。入选国家第六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培养计划(食管癌专业)。多项研究成果改写国内外肿瘤诊疗指南,获得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和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Image

 

沈琳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实体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建立消化道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创新体系;作为Leading PI,主导百余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成果改变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 Nature、BMJ、JAMALancet、Nature 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250余篇,15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1‰热点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撰写54部国际国内诊疗规范;获国家专利1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126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Image

 

龚继芳 教授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I期临床病区主任副主任。

长期从事抗肿瘤新药的早期临床研究和消化道肿瘤的内科治疗。近年来共发表学术成果5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担任CSCO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抗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Liu C, Liu D, Ji YH, et al. A bi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 targeting EGFR and HER3 in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hase 1b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5; DOI: 10.1038/s41591-025-03792-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881, encodeId=6b2222e2881c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020101131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食管鳞癌#</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1131, encryptionId=f02010113143, topicName=食管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l 11 03:00:15 CST 2025, time=17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17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教授《自然·通讯》:cfDNA甲基化多模态超早期识别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

该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基于cfDNA全基因组甲基化组的多模态分析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和分子特征监测,还将其应用于癌前病变识别,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对话大咖 | 陈俊强教授谈中国食管鳞癌治疗的创新之路与科普实践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陈俊强分享中国食管鳞癌特点、精准放疗方案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经验,以及如何做好肿瘤患者的全程康复,旨在为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论著】| LINC01410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研究旨在目探讨LINC01410促进ES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ESCC防治提供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詹启敏院士/宋咏梅/张维敏团队《自然·通讯》:揭示FGFR2/NF2/YAP信号依赖的坏死性凋亡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FGFR2抑制剂通过激活MST1-MLKL磷酸化及FGFR2-NF2-YAP信号轴诱导RIP3非依赖性坏死性凋亡的新机制,同时发现坏死微环境通过IL-8-PD-L1轴介导免疫逃逸。

刷新一线晚期食管鳞癌总生存期!PD-1“后起之秀” 再迎新适应症获批!

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获批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针对该适应症开展的ASTRUM-007研究即是一项完全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

Cancer Cell:李志刚/刘芝华/龙凌云/苏建忠揭示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疗法应答机制,助力食管癌免疫精准治疗

该发现揭示了祖细胞样CD8+ Tex-SPRY1细胞在ESCC对ICB有效应答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机制生物标志物。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能谱 CT的列线图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已有研究已经显示了能谱 CT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诊断、特征描述和评估方面的功效,然而,它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方面的价值仍不清楚。

赵玲娣教授: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前沿探索及生物标志物探索的多元路径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赵玲娣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深入探讨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生物标志物在优化治疗策略中的关键作用。

Sci Adv:同济大学揭示食管鳞癌进展和耐药性的新机制

本研究报道了TAOK3通过增强细胞自噬进而促进食管鳞癌的进展和化疗耐药。

STTT:北京大学詹启敏团队揭示食管鳞癌治疗新策略

抑制基质源性PCs及其相关通路可能是治疗肿瘤的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