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治疗无效!50倍飙升的炎症指标暗藏什么危机?

2025-04-29 感染前沿 感染前沿 发表于陕西省

24 岁男性,有冰毒吸食和慢性乙肝病史,因反复发热伴乏力入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多种疾病,经多种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强调对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等患者应警惕该病,早期使用抗生素可降低脑梗死风险。

病历摘要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发热伴乏力1月余”入院。

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偶有咳嗽,无纳差、恶心、呕吐,无明显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囊炎,双侧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给予“舒普生、莫西沙星”抗感染、护肝等治疗之后,仍有发热。

为进一步治疗遂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自发病来,患者精神、饮食差,睡眠一般,小便黄染,大便正常,体重无变化。患者既往有冰毒吸食史、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史。

入院查体

T 37.1℃,P 82次/分,R 20次/分,BP 98/60mmHg,神志清楚,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紧,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脚踝以下凹陷性水肿。

入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023年11月18日查血常规示WBC 11.38×109/L,Hb 64g/L,N% 86.4%。肝功能示ALB 25.45g/L,TBIL 27.29μmol/L,DBIL 12.83μmol/L,ALP 238U/L,γ-GT 117U/L。

电解质示K+ 5.45mmol/L,Na+ 130.2mmol/L,PCT 1.93ng/mL,CRP 128mg/L,Ft 548ng/mL。乙肝六项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肝定量PCR 6.84×105 IU/mL。凝血四项+D-二聚体示D-dimer 6.1μg/mL,PTA 45.6%。腹水常规示李凡他试验(+),WBC 80×106/L,RBC 300×106/L,N% 20%,LYM% 80%。

自身抗体:ANA 1:160,ANA谱及ANCA(-)。尿液分析:白细胞(+++),蛋白(++),隐血(+++)。甲型肝炎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HIV抗体均为阴性,血糖、血脂、肿瘤指标及游离甲状腺激素、粪便正常,糖化血红蛋白、IgG4正常。ESR 60mm/h,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G试验、GM试验、心梗三项正常。

2023年11月21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14.04×109/L,Hb 50g/L,PLT 119×109/L,N% 89.4%,PCT 50.13ng/mL,BNP 566.37pg/mL。肾功能示Cr 159.88μmol/L,BUN 14.07mmol/L。

心电图:①窦性心律;②大致正常心电图。胸部CT、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两肺下叶节段性实变膨胀不全并双侧胸水,肝脾大,脾内低密度灶,考虑脾梗死可能,结合病史考虑腹膜炎不除外(图1)。

图片

图1 胸部 CT、上腹部 CT平扫加增强

双下肢静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示二尖瓣腱索断裂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前后瓣及腱索赘生物,肺动脉增宽,轻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瓣微量反流(图2)。

图片

图2 心脏彩超

双侧髂静脉、股静脉、胭静脉、胫前静脉及胫后静脉未见明显异常。颅脑CT:左侧枕叶出血,左顶叶小灶性出血可能(图3)。

图片

图3 颅脑CT

诊断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②脑出血(左侧枕叶、顶叶);③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④继发性癫痫;⑤二尖瓣腱索断裂;⑥二尖瓣赘生物;⑦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⑧肺部感染;⑨原发性腹膜炎;⑩重度贫血;⑪肾功能不全;⑫脾梗死。

治疗

患者入院后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先后予以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抗感染,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泮托拉唑护胃,利尿,补充白蛋白,输去白红细胞悬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治疗后尿常规:隐血(+++),蛋白(++)。血常规:WBC 15.87x109/L,RBC 2.76x109/L,Hb 76g/L,N% 92.4%,PCT 2.99ng/mL,贫血纠正,炎症指标下降。

11月27日患者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急查颅脑CT示左顶叶小灶性出血可能,给予甘油果糖脱水等处理,16时左右患者出现神志改变、双侧眼球上翻、口吐白沫、呕吐胃内容物等症状,继续予以脱水处理后患者短时间神志转清,仍间断抽搐。

2024年2月23日颅脑CT示左侧枕叶及左侧侧脑室旁脑出血吸收后局部软化(图4)。

图片

图4 颅脑CT

2024年2月24日患者左侧大腿肿胀,行下肢动脉 CTA示左胫后动脉上段假性动脉瘤可能性大。左小腿根部血肿。颅脑CTA示左侧侧脑室后角旁陈旧性腔梗(图5)。患者症状好转后,自动出院。

图片

图5 颅脑CTA

病例分析

病例特点

1. 患者为青年男性,既往有冰毒吸食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反复发热伴乏力入院。

2. 查体:神志清楚,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紧,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脚踝以下凹陷性水肿。

3. 影像学提示肝硬化、胸水、腹膜炎表现。血常规示贫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定量(+),腹水性质为渗出液,炎症指标高,首先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腹膜炎。

经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仍间断发热,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至50g/L,降钙素原进行性升高至50.13ng/mL,尿潜血(+),不能单纯用原发性腹膜炎来解释整个病程,重新分析,以发热待查思路查病因,完善心脏彩超示二尖瓣腱索断裂,二尖瓣赘生物,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患者诊断明确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疾病简介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的炎症,是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发热、贫血、梗死等多种临床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在原有心脏疾病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在正常心脏瓣膜上。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容易碎落成感染栓子,随循环血流播散到身体各部产生栓塞,以脑、脾、肾和肢体动脉为多,引起相应脏器的梗死或脓肿。栓塞阻塞血流,或破坏血管壁,引起囊性扩张形成细菌性动脉瘤,脑部的动脉滋养血管栓塞而产生动脉瘤,可突然破裂而引起脑室内或蛛网膜下隙出血导致死亡。

脑部并发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脑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5%~25%。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种少见却致命的脑部并发症,占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2%~4%。

对于不明原因的脾梗死、脑出血患者及伴有突发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热患者均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贫血与镜下血尿也是常见的症状,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贫血、镜下血尿及不明原因脑、脾、肾梗死或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应警惕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疑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抽取血培养后尽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减少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Li M, Kim JB, Sastry BKS, Chen M. Infective endocarditis. Lancet. 2024 Jul 27;404(10450):377-392.

[2] Rajani R, Klein J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 contemporary update. Clin Med (Lond). 2020 Jan;20(1):31-35. 

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793, encodeId=af4d2262e935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90484e188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出血#</a> <a href='/topic/show?id=0f6553316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感染性心内膜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316, encryptionId=0f6553316fd, topicName=感染性心内膜炎), TopicDto(id=84718, encryptionId=d90484e1883, topicName=脑出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29 23:51:34 CST 2025, time=2025-04-2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Neuropharmacology:我国学者揭示一种新型铁死亡抑制剂吩噻嗪衍生物可减少脑出血后的细胞死亡并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治疗化合物 51 可以显着减少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血肿周围区域的细胞死亡并减轻神经损伤,表明它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 ICH 的药物。

J Neuroinflammation:我国学者发现肉桂醛与去铁胺联合治疗小鼠脑出血后炎症、铁死亡和血肿扩大

推测肉桂醛通过抗炎、抗氧化、铁螯合和铁外流的聚合机制修复 ICH 诱导的脑损伤,使用 CNM 和 DFO 的组合方法显示出治疗效果的显着改善。

Advanced science:我国学者使用生物活性自组装纳米调节剂提高血肿消退并抑制神经炎症治疗脑出血

本研究描述了一种通过 Mg2+ 和SIRPα DNAzyme 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调节剂,旨在提高血肿消退并抑制治疗 ICH 的神经炎症。

Biomolecules:脑出血相关铁释放导致周细胞依赖性脑毛细血管功能破坏

游离铁和铁死亡是减轻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靶点,,当暴露于三价铁时,人脑周细胞会发生铁死亡,并可能导致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连续性破坏和血管收缩增加。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危重症脑出血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预后的相关性:来自 MIMIC-IV 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LHR 与危重症 ICH 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呈负相关。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高危个体并提供及时的干预。

SVN: 我国学者基于79万卒中患者数据揭示, 胆固醇降太低竟会脑出血

卒中防治正在进入"精准管理"时代。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医学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1.8mmol/L这个"魔法数字"也需要因人而异。

JAMA Neurology:急性血压降低与脑出血后MRI缺血性病变风险的关系

ICHADAPT-2试验显示,急性期强化降压(SBP<140 mmHg)与标准降压(SBP<180 mmHg)相比,DWI病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 vs 38%),病变数量和体积亦无统计学差异。

论著|多种炎症标志物对脑出血不良预后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究脑出血患者多种炎症标志物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其预测能力,旨在确定脑出血后不良预后的最佳炎症预测因子。

Eur Radiol:我国学者通过CT 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和放射学因素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

基于 CT 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和放射学因素的混合模型可以有效地个体化评估 HICH 患者 HE 风险。

脑卒中热点聚焦:轻松掌握脑梗死与脑出血的核心知识

脑卒中知识复杂难懂?别担心!本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实战病例,为您梳理脑卒中的核心知识。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到脑出血的急救措施,从症状识别到康复训练,全方位科普脑卒中的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