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核对法”可有效降低用药差错!
2019-07-09 gcplive 药评中心
用药差错,轻则影响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药师在发药时和护士在用药时,都应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逐一核对,以保证药品准确无误。为有效避免差错发生,作者提出『反向核对法』,以提高核对的效果,请批评指正。一、发药差错案例患者,男,65岁,PCI术后,医生开具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在调剂药品时,药师误把规格为50mg/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发给患者。取药后,患者仍继续按照每次一片,每日一
用药差错,轻则影响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药师在发药时和护士在用药时,都应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逐一核对,以保证药品准确无误。
为有效避免差错发生,作者提出『反向核对法』,以提高核对的效果,请批评指正。
一、发药差错案例
患者,男,65岁,PCI术后,医生开具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
在调剂药品时,药师误把规格为50mg/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发给患者。
取药后,患者仍继续按照每次一片,每日一次,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间达20天。
虽然患者未出现心血管事件,但引起严重的药患纠纷。
二、用药差错常见类型
据统计,用药差错发生主要类型包括:
1、药品外观近似造成配方差错:此类差错发生频率最高,约占总数的30%;
2、药名相近造成的配方差错:此类差错发生频率较高,约占总数的25%;
3、药品剂型差错:约占总数的10%;
4、剂量规格错误:约占总数的5%;
5、其它差错:约占30%。
可见,如果能避免外观近似、药名近似、剂型、规格方面的发药差错,可降低70%以上的差错率。
三、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
发药差错和用药差错的产生,与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员素质、药品摆放、药品相似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每次差错的发生多与没有认真执行药品核对制度有关。
四、常规核对程序及缺陷
处方调剂均包括“配方”、“发药”两个步骤。
调配药师
通常按照“药品名称→药品剂型→药品规格”的程序调配处方中的药品,窗口药师一般也按照“药品名称→药品剂型→药品规格”的程序核对药品。
由于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常规的核对程序容易发生“形似”“听似”等易混淆药品配方差错的发生。
特别是在工作强度大和一人单独值班时更易发生上述差错。
五、反向核对法及优点
1、反向核对法:
药品规格→药品剂型→药品名称。
即,逐一核对已调配药品与处分药品规格、剂型、名称的一致性。
2、反向核对法的优点:
发药人员通过逆向思维,避免与调配人员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有效降低“形似”“听似”等易混淆药品发药差错。
例如,醋酸甲羟孕酮通常有2mg和500mg两种规格。
再如,发药差错案例:
该医院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二种规格:
50mg/片,100mg/片。
50mg/片与100mg/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外包装颜色、式样都很相似,极易混淆。
但是,如果窗口药师采取“反向核对法”,按照“药品规格→药品剂型→药品名称”进行核对,就可以避免差错的发生。
特别提醒:
当核对药品名称时,也需反向阅读。
例如,在核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时,需采取反向阅读,即片→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通过反向阅读可避免与阿莫西林片混淆。
反向核对法,特别适合一人单独值班时的发药核对,可以有效克服惯性思维,降低发药差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反向核对法#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