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5丨首发!心磁图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专家共识定稿会成功举办

2025-06-06 OCC OCC 发表于上海

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心磁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心磁在临床应用上需要建立相应诊断模型,让临床医生对检查结果易于解读。

2025年5月31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中国微循环学会心血管代谢专委会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专项课题组联合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专项学术交流会暨《心磁图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定稿会”,于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期间成功举办。

图片

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部史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马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剑英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田峰教授,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先和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章炜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海玲副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何文飞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钵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嘉琪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郭宜竞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玺博士、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崔建国主任、梅州市人民医院钟炜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芳德博士。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做开场致辞。他表示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心磁技术的研究者之一,心磁在临床应用上需要建立相应诊断模型,让临床医生对检查结果易于解读。得益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专项的开展,并邀请国内开展及参与心磁技术的代表性单位和专家,针对心磁图在冠脉微血管疾病患者(CMVD)诊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国内外尚缺乏相关标准规范,成立了《心磁图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旨在基于当前技术成熟度与实践经验,凝练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应用建议,以有效指导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中心,期望专家组在讨论撰写过程中,立足实际、分享真知灼见、力戒空泛,尽早发布,推动心磁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断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

图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沈成兴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了项目开展情况。

图片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专项学术交流环节,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王钵博士介绍了《基于心磁图的AI诊断模型在CMVD中的应用》。他指出:心磁图(MCG)蕴含丰富的心脏功能信息,研究团队应用漫迪医疗高灵敏度心磁图仪,通过AI技术对心磁图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参数开发,成功构建了针对CMVD的诊断模型。该模型展现出优异的诊断性能:与基于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对比,诊断CMVD的准确度为81.5%,敏感度81.9%,特异度80.6%。与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FR)相比较,诊断准确度同样高达83.3%。研究结果表明,无创心磁图检查在CMVD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与良好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支持。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嘉琪博士则聚焦于《心磁图用于CMVD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 前期研究通过评估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CMVD的临床效果,优化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形成临床共识提供依据。研究基于心磁图CMVD诊断模型,以心肌缺血分数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分析CMVD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分数的变化,定量评估心肌缺血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冠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心肌缺血分数呈显著相关性:血流速度越慢,治疗后心肌缺血分数下降幅度越大,提示心肌缺血改善越明显。整体数据显示,83%的患者在治疗后心肌缺血分数得到改善,其中尼可地尔展现出最佳疗效,该结果与临床实践观察一致。随着研究队列的扩大和深入探索,心磁图有望成为评估CMVD患者治疗效果的常规无创检查手段。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马健教授代表执笔专家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剑英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田峰教授对共识内容进行了介绍。共识及时总结近年来心磁图在CMVD诊断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规范心磁图诊断评估CMVD的方法与操作流程,凝练该领域尚存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我国未来心磁图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共识的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了:1. 心磁图诊断CMVD的技术概述;2. 心磁图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3. 心磁图诊断CMVD的推荐参数与诊断标准。

图片

在共识专家讨论环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部史红主任强调,MCG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专家共识的撰写需注意整体格式的规范性,补充必要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着力提升文本的可读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教授指出,MCG的核心优势在于对磁信号的精密捕捉,但其高灵敏度也伴随环境噪声易干扰的挑战,当前研究的关键正是从复杂噪声中提取心脏特异性早期生物标志物,期待通过共识确立MCG在CMVD评估中的标准化方案,有效规避放射性检查的暴露风险并提升患者依从性与检测可及性,从而推动心血管疾病早诊窗口前移,最终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诊疗目标。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先和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等肯定了MCG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待共识的制定发布帮助更多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MCG在心脏诊疗中的应用。

图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共识指南的制定是心磁图技术推广应用的必要一环,感谢各位专家既往的工作,多次讨论,今天得以成功召开《心磁图诊断CMV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定稿会。希望共识的定稿、发布帮助促进中国人群心磁图诊断标准的建立,使其更加普及易用,为医生提供新的有力诊断手段,使广大患者获益!

图片

会议在专家合影后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心磁图技术规范化进程走在了国际前列,并将大力促进我国心磁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审核:梁春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145, encodeId=ea8622681451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7cc126665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OCC 2025#</a> <a href='/topic/show?id=aae112e590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磁图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665, encryptionId=17cc126665a8, topicName=OCC 2025), TopicDto(id=127590, encryptionId=aae112e590ce, topicName=心磁图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06 09:40:14 CST 2025, time=2025-06-0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OCC 2025 | 陈明龙教授:数字医疗在房颤整合管理中的应用

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明龙教授以 “数字医疗在房颤整合管理中的应用” 为题进行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数字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医疗边界,为房颤全周期管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OCC 2025 | Jackson Liang教授: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弗兰克尔心血管病中心的Jackson Liang教授分享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OCC 2025丨新闻发布:无创肺水测量仪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成功启幕,填补心衰容量管理技术空白

作为聚焦心衰诊疗前沿的一项重要成果,项目汇聚了全国20余位顶尖心血管病学专家,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临床实际的无创肺水监测应用标准,推动该技术的科学规范落地。

OCC 2025丨新闻发布:雷帕霉素药物涂层球囊新技术启航仪式成功召开,开启介入无植入新征程

这一创新产品的引入,标志着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正式迈入“介入无植入”新时代,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国内冠心病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OCC 2025|肿瘤心脏病学论坛——聚焦交叉挑战,肿瘤合并泛血管病变协同管理精彩回顾

肿瘤患者也可伴随泛血管疾病或治疗相关损伤,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5)冠心病介入论坛特别设置“肿瘤合并泛血管病变”单元,邀请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与临床管理

OCC 2025丨九载沉淀,十年启航:心血管健康指数(第5版)权威发布

本次发布会汇聚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权威公共卫生专家,通过科学数据的深度解读,全面呈现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的区域特征、演变趋势与核心挑战,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下的精准防控提供关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