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超声引导下药物包被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疗效分析
2024-07-08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血管内超声引导显著改善了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结局,包括血管通畅,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12个月时持续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改善。
股腘动脉病变对血管内治疗(EVT)提出了挑战,因为股腘动脉动态暴露于来自下肢运动的各种外力。此外,基于支架的DEVT与再狭窄的高风险相关,特别是在长病变或近关节处。因此,使用药物包被球囊(DCBs)的“不留任何痕迹”EVT策略已成为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注册研究在内的各种临床研究表明,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DCB治疗后的血管反冲、残余狭窄和动脉夹层等挑战仍然存在显着局限性。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 Heart 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在韩国的7个中心进行,研究人员比较了血管内超声引导和血管造影术引导下通过DCB的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股腘动脉疾病结局。患者被分配接受血管内超声引导(n=119)或血管造影引导(n=118)血管成形术。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2个月血管通畅。
2016年5月至2022年8月,237例患者入组,204例(86.0%)完成试验(中位随访为363天)。血管内超声指导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8% vs. 70.1%);累积差异为19.6%(95%置信区间为6.8~32.3);P=0.01]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自由度增加[92.4% vs. 83.0%;差异11.6%(95%置信区间为3.1~20.1);与血管造影指导组相比,12个月的临床结局持续改善(89.1% vs. 76.3%,P=0.01)和血流动力学改善(82.4% vs. 66.9%,P = 0.01)。血管内超声组使用较大的球囊直径和压力进行扩张前、更频繁的扩张后和更高的扩张后压力,导致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更大(3.90±0.59 vs. 3.71±0.73 mm, P=0.03)。
由此可见,血管内超声引导显著改善了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结局,包括血管通畅,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12个月时持续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改善。这些益处可能归因于在DCB治疗前后血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病变优化。
原始出处:
Young-Guk Ko,et al.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femoropopliteal artery disease: a clinical trial.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4.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e372/770645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血管成形术#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包被球囊#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