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超声引导下药物包被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疗效分析

2024-07-08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血管内超声引导显著改善了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结局,包括血管通畅,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12个月时持续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改善。

股腘动脉病变对血管内治疗(EVT)提出了挑战,因为股腘动脉动态暴露于来自下肢运动的各种外力。此外,基于支架的DEVT与再狭窄的高风险相关,特别是在长病变或近关节处。因此,使用药物包被球囊(DCBs)的“不留任何痕迹”EVT策略已成为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注册研究在内的各种临床研究表明,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DCB治疗后的血管反冲、残余狭窄和动脉夹层等挑战仍然存在显着局限性。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 Heart 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在韩国的7个中心进行,研究人员比较了血管内超声引导和血管造影术引导下通过DCB的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股腘动脉疾病结局。患者被分配接受血管内超声引导(n=119)或血管造影引导(n=118)血管成形术。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2个月血管通畅。

2016年5月至2022年8月,237例患者入组,204例(86.0%)完成试验(中位随访为363天)。血管内超声指导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8% vs. 70.1%);累积差异为19.6%(95%置信区间为6.8~32.3);P=0.01]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自由度增加[92.4% vs. 83.0%;差异11.6%(95%置信区间为3.1~20.1);与血管造影指导组相比,12个月的临床结局持续改善(89.1% vs. 76.3%,P=0.01)和血流动力学改善(82.4% vs. 66.9%,P = 0.01)。血管内超声组使用较大的球囊直径和压力进行扩张前、更频繁的扩张后和更高的扩张后压力,导致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更大(3.90±0.59 vs. 3.71±0.73 mm, P=0.03)。

由此可见,血管内超声引导显著改善了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结局,包括血管通畅,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12个月时持续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改善。这些益处可能归因于在DCB治疗前后血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病变优化。

原始出处:

Young-Guk Ko,et al.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femoropopliteal artery disease: a clinical trial.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4.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e372/770645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3715, encodeId=e7432213e15b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6308965e0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管成形术#</a> <a href='/topic/show?id=4c8a81e854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股腘动脉疾病#</a> <a href='/topic/show?id=1297116346e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药物包被球囊#</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785, encryptionId=4c8a81e854c, topicName=股腘动脉疾病), TopicDto(id=116346, encryptionId=1297116346e3, topicName=药物包被球囊), TopicDto(id=89657, encryptionId=66308965e00, topicName=血管成形术)],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07 12:06:04 CST 2024, time=2024-07-0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JACC:慢性完全闭塞血管成形术后的早期手术和健康状况结局

调查CTO PCI的成功率、风险和收益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将这些手术的知情同意过程文字化,以便有CTO PCI适应证的患者可以更有效地参与这种或其他治疗选择的决策。

JAHA:紫杉醇洗脱球囊在血管再狭窄患者中同样具有更好的疗效

目前来说,相比于传统的球囊血管成形术(BA),紫杉醇洗脱的球囊(PEB)血管成形术在治疗浅表股动脉病变(SFA)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PEB和BA治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如何尚未阐明。近日,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旨在评估比较PEB和BA治疗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效果的随机临床研究。本研究将有症状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患者随机分成PEB治疗组和BA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是6

Neuroradiology:取栓后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对ICAS的价值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emergent large vessel occlusion,ELVO)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危急和致死性疾病。最近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支架取栓血管内治疗对前循环 ELVO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有效和安全的。

NEJM:药物洗脱可吸收支架与血管成形术治疗腘下动脉疾病

在由腘下动脉疾病引起的CLTI患者中,依维莫司洗脱可吸收支架的使用在主要疗效终点方面优于血管成形术。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可有效预防布加综合征患者血管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再通被推荐作为布-加氏综合征的一线介入治疗,但之后再狭窄常见。常规的非选择性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是否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开展一随机对照试验,招募18-75岁有膜性梗阻或小段狭窄(≤4 cm)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要求Child-Pugh<13分。将患者随机(1:1)分至单纯血管成形术组或血管成形术+常规支架置入组。分组后24小时内予以血管再通。主要结

陆信武:长段CTO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策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 SIA)是治疗下肢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的常用治疗策略,Bolia等于1989年首先对其进行报道,现就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常用技术介绍如下。 1 选择导丝、导管进入内膜下合适的部位和方法 闭塞动脉的近段残留管腔(残腔)对能否施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有时非常重要。

J Endovasc Ther:血管成形术治疗CLI后的重复干预会增加截肢风险

近期有研究表明,对于膝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肢体缺血(CLI)后的重复干预的需要,可能增加未来重大截肢风险。 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对1065名患者的1298个肢体进行了研究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岁,739为男性。在平均随访1.2年(四分位距为0.4-2.5),11%的肢体进行了重大截肢。38%的需要重复干预,其中72例需要旁路手术和427例需要重复血管成形术。Kaplan-Meier第2年重复干预

J Am Heart Assoc:急诊血管成形术后AKI 造影剂是罪魁祸首?

与接受择期干预的患者相比,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患者被认为具有造影剂(CM)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较高风险,但pPCI后肾功能的恶化也可能是由于多种其他因素导致。2017年6月,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造影剂暴露和pPCI后AKI发生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请看本期多学科讨论组临床药师各抒己见为您梳理本文看点—— 背景:pPCI后急性

Stroke:症状性颈动脉蹼的管理策略,内科 vs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蹼也被称为非典型局灶性颈动脉球肌纤维发育不全,是颈动脉颅外段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首次于1968年被报道,当时认为是一种凸起的脊,影像学能够很好地识别比如距离颈内动脉最近的颈动脉后外侧壁官腔内充盈缺损。尽管受累的部位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受累的部位相似,但从组织学上来看颈动脉蹼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外科切除后的病理证实为内膜型肌纤维增生,无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是内膜型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