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肝细胞癌的药物暴露和疗效关系分析

2024-09-26 iCombo iCombo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结果更支持纳武利尤单抗1mg/kg联合伊匹木单抗3mg/kg作为晚期HCC患者的有效二线治疗方案。

导读

肝癌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约占75%~85%),多为晚期才被诊断,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3%。目前,晚期HCC的一线治疗主要包括免疫疗法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例如索拉非尼。然而,对于索拉非尼经治失败的患者来说,后续全身治疗策略的选择十分有限,通常包括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和雷莫芦单抗等。但是以上疗法的总生存改善仍然有限,中位生存期仅为8.5~10.6个月。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HCC的治疗中展现了希望,特别是纳武利尤单抗单药在索拉非尼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晚期HCC患者中,显示了持久的客观缓解率和显著的生存获益。此外,近期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的双免联合治疗能够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在多种肿瘤类型如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肾细胞癌和晚期黑色素瘤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Checkmate040研究评估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索拉非尼耐受不良或索拉非尼经治失败的晚期H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HCC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三个治疗组:(1)A组:纳武利尤单抗1mg/kg +伊匹木单抗3mg/kg,q3w,共4程,随后以纳武利尤单抗240 mg q2w维持治疗直至无法耐受或疾病进展。(2) B组:纳武利尤单抗3mg/kg+伊匹木单抗1mg/kg,q3w,共4程,随后以纳武利尤单抗240 mg q2w维持治疗直至无法耐受或疾病进展。(3) C组:纳武利尤单抗3mg/kg q2w+伊匹木单抗1mg/kg q6w。结果发现,所有治疗组均展现了持久的客观缓解率、良好的疾病控制率以及改善的生存获益,尤其是A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B、C两组。所有治疗组安全性可控,长期随访过程中并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尽管A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略高于B、C两组,但最常见的3/4级TRAE,如ALT升高、AST升高、LPS升高和低钠血症,均可通过对症支持治疗进行管理。此外,免疫介导不良事件(IMAE)在A组中相对较为常见,但大多数IMAE同样可通过对症支持治疗解决。

既然晚期HCC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的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木单抗联合治疗均有生存获益,那么究竟是哪种剂量组合方式更有效呢?研究者们开展本研究拟进一步完善Exposure-response分析评估获益-风险概况,以优化剂量方案,协助临床治疗选择。结果发现,在所有治疗组中,生存改善是与伊匹木单抗暴露的增加有关。无论纳武利尤单抗暴露量如何变化,在分析集中的暴露范围内都可观察到生存的改善。因此,该研究结果更支持纳武利尤单抗1mg/kg联合伊匹木单抗3mg/kg作为晚期HCC患者的有效二线治疗方案(Clin Transl Sci. 2023 Aug;16(8):1445-1457. doi: 10.1111/ cts.1354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7907, encodeId=fc66222e9072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35a81364b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细胞癌#</a> <a href='/topic/show?id=fc2be73487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纳武利尤单抗#</a> <a href='/topic/show?id=7dbc25654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伊匹木单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5654, encryptionId=7dbc25654c8, topicName=伊匹木单抗), TopicDto(id=77348, encryptionId=fc2be734870, topicName=纳武利尤单抗), TopicDto(id=81364, encryptionId=735a81364b7, topicName=肝细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Sep 26 23:03:13 CST 2024, time=2024-09-2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袁振刚教授: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现状和思考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袁振刚教授分享《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现状和思考》精彩报告。肝癌在线特将该报告的精华部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Hepatology:中南大学申竑等团队合作研究综合分子分类预测HCC的微环境特征和治疗反应

该研究整合了3个单细胞数据集来描述肿瘤微环境(TME)景观,并识别了6个与预后相关的细胞亚簇。通过对这些亚簇特异性标记物进行无监督聚类,生成了转录组亚型。

疾病控制率高达87.1%,新型双抗“双管齐下”一线治肝癌 | ESMO 2024

QL1706+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用作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疾病控制率高达87.1%,客观缓解率35.5%,6个月PFS率为78.5%,安全性整体可控。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开展3期研究。

庄辉院士权威解读:慢性乙肝患者HBsAg清除后,HCC监测关键要点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分享了《慢性乙肝患者HBsAg清除后HCC监测》的精彩报告。肝胆相照平台特将精华部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指南解读 | 晚期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2024 ASCO指南更新临床视角

2024年,ASCO发布最新版晚期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指南,随后指南专家组对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肝癌在线特此摘译,供临床医生学习参考。

中国MAFLD诱发的肝细胞癌:一场悄然加剧的健康危机

该研究旨在探讨MAFLD相关HCC的病因分布,主要包括单纯MAFLD病因和MAFLD合并其他慢性肝病作为共同病因在HCC队列中的比例。

Adv Sci:周钢桥/贺福初合作揭示了TBC1D31的基因组扩增促进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通过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综合计算框架对814名HCC患者的预后相关局灶性CNA进行全基因组调查,发现8q24.13处的基因组扩增是一个有希望的候选基因。

JHEP Rep:肝硬化患者前瞻性队列中肝细胞癌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

N-乙酰甘氨酸,氨基酸,胆汁酸和胆碱衍生的代谢物是HCC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是HCC发展的促进物。

ESMO 中国之声 | aHCC一线治疗:免疫联合疗法与靶向药的正面交锋

中国学者关于aHCC治疗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LBA38与LBA40,为我们揭示了联合疗法在这一难治性疾病中的潜力与前景。肝癌在线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新发现!度伐利尤单抗+曲美木单抗:针对中国人群,喜马拉雅研究亚洲数据彰显显著疗效优势

喜马拉雅研究亚洲亚组结果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布,该研究在喜马拉雅亚洲参与者中分析评估了STRIDE方案和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与索拉非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肝癌在线特此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