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之殃:何以安生?患者指南

2025-06-02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偏头痛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中重度头痛伴恶心等症状,分多种类型,诱因多样,控制不佳易致并发症,目前无法治愈但可干预,记录头痛日记有助管理。

论坛导读: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常伴有恶心或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发病率高,病程长,在神经系统疾病负担中位居第二位。偏头痛是一种诊断和治疗均不足的疾病,全球范围内约有10亿人受其影响。目前我国偏头痛患者存在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有待提高、预防治疗不足及止痛药物过度使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图片

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在众多头痛类型中,偏头痛因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和显著的社会经济负担而备受关注,成为神经科医师研究的重点。偏头痛的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中度至重度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可能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感觉障碍),头痛通常呈搏动性,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偏头痛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分别为 21% 和 11%。由于该病仍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只有一小部分符合条件的人接受了预防性药物治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年人群偏头痛的年患病率约为9.3%。偏头痛是位列第二的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但国内仍存在诊断正确率低、治疗不规范等问题。目前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患者就诊率仅为52.9%,医师正确诊断率仅为13.8%,并且普遍存在镇痛药物过度使用的情况。

图片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疾病,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偏头痛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残原因。近年来随着偏头痛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有所更新。比如在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不断规范的前提下,月经性偏头痛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非月经期偏头痛相比,月经性偏头痛具有更高的致残性,部分病人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开启个体化预防治疗。2025年3月,美国内科医师学会 (ACP) 临床指南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在门诊预防非孕妇成人发作性偏头痛(定义为每月头痛天数为1-14天)的新临床指南“Prevention of Episodic Migraine Headache using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in Outpatient Settings: A Clinical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该临床指南发表在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图片

为了更好地指导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科学管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本指南综合了临床专家、患者以及公众的意见,依据最新的科学证据和实践经验,围绕30 个核心问题展开,内容覆盖偏头痛的基本认知、诊断、急性发作处理、预防性治疗方案以及生活方式管理建议。此外,指南还特别关注了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月经性偏头痛和卵圆孔未闭等特殊情况。

本指南适用人群 已确诊或疑似偏头痛的成人患者;偏头痛患者的家属及照护者;健康管理者及健康教育从业者; 头痛相关领域的医护人员。本指南旨在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题: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 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中至重度头痛,约 60% 的患 者表现为单侧头痛,其余则为双侧或全头痛。需 要注意的是,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只要是单侧的头 痛就是偏头痛。虽然头痛是偏头痛的核心症状,但 偏头痛的表现远不止于此。偏头痛发作时还会伴有 恶心、呕吐,以及对光亮和响声的厌恶和躲避,即 所谓“畏光”和“畏声”。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及 其他症状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在中国,成年人偏头痛年患病率约为 9.3%,女性的 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因此,偏头痛不仅是个人的 健康问题,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片

问题:偏头痛有哪些不同类型?

首先,根据发作前是否有先兆表现,偏头痛 分为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先兆是一种发 作性神经系统症状,发作后可完全缓解。在国内约14% 的偏头痛患者会经历先兆,其中超过 90% 的先 兆表现为视觉改变,例如视野中出现暗点、闪光、 水波纹或锯齿状光斑。少数人还可能 出现一侧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肢体无力, 甚至言语困难。这些先兆通常持续 5~60 分钟,随后出现头痛。同一患者,偏头痛发作可有时表现为 无先兆偏头痛,有时表现为有先兆偏头痛。 其次,偏头痛还可以根据发作频率分为发作性 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发作性偏头痛指每月头痛不 足 15 天;慢性偏头痛指每月头痛达到或超过 15 天, 其中至少有 8 天的症状符合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并且这种情况持续超过 3 个月。

问题:偏头痛与“普通头痛”有什么区别?

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头痛,如劳累或熬夜后的头部不适。这类头痛中最常见的是紧张型头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头痛”。然而,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头痛,原因不同,表现不同,对生活的影响也不同。相较之下,偏头痛对人的影响通常更为显著。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鉴别见表 1。

图片

问题:哪些因素可能诱发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的诱因非常多,而且因人而异。同样的 因素对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影响,有些人对多个诱 因同时敏感。常见的诱因包括睡眠异常(如睡眠不 足或过多)、劳累、月经周期变化、情绪波动和心 理压力。此外,环境因素对偏头痛的影响也很显著, 如天气变化(包括高温、寒冷、潮湿、气压变化)、 噪音、强光、闪光、刺激性气味以及高海拔环境。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偏头痛样头痛(如硝酸甘油、 西洛他唑等血管活性药物)。

在饮食方面,一些特定食物和成分可能引发偏头痛。例如,柑橘类水果、味精、高脂肪食物、冰淇淋、酒精(特别是红酒),咖啡因戒断也可诱发偏头痛。同时,含有酪胺(成熟奶酪、腌制品、熏制品、发酵食品)、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腌制品、熏制品、泡菜、发色剂和防腐剂)、苯乙胺(奶酪、巧克力)和组胺(酸奶、泡菜)食品也可能成为诱因。此外,长时间禁食或漏餐也可能诱发偏头痛。

问题(10):偏头痛长期频繁发作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

如果偏头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反复发作可 能导致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患者可能面临焦虑、 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和躯体症状,不仅影响情绪, 也会进一步加重头痛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时 间频繁的发作还可能导致头痛慢性化,也就是说, 头痛的天数越来越多、恢复期越来越长,甚至变成几乎每日头痛。研究表明,每年有 2.5%~3% 的偏 头痛患者从发作性偏头痛转变为慢性偏头痛,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偏头痛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偏头痛患者更易罹患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与普通人群相比,偏头痛患者在头颅磁共振检查中更容易发现无症状的脑白质病变。有先兆偏头痛患 者则面临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其中缺血性脑 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是 普通人群的 2 倍。因此,对于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建议严格戒烟,并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复方激素类避孕药,以免进一步增加脑卒中风险。

问题:偏头痛可以治愈吗?

目前,偏头痛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干预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头痛严重程度,从而使偏头痛的影响降到最低。值得欣慰的是,如果管理得当,偏头痛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缓解。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的患病率在青春期开始显著上升,并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中达到最高水平。通常,40 岁左右是偏头痛的活跃高峰期,而在 50 岁以后,多数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好转,老年人群中患偏头痛的情况较为少见。

问题:为什么需要记录头痛日记?

记录头痛日记是管理偏头痛的重要方法。通过 日记,患者可以记录头痛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 程度、伴随症状,还可以记录发作前的饮食、活动、 睡眠情况以及情绪变化等。这样,患者有机会识别可能的诱发因素,例如特定的食物、各种压力或环 境变化。头痛日记还能帮助评估现有治疗的效果, 为医师提供具体信息,以便优化治疗计划。坚持记 录头痛日记有助于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 治疗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这样的系统记录,患者 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为医师提 供更有力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问题:有哪些镇痛药可供选择?

在偏头痛发作时,可选择使用非特异性药物、 特异性药物以及止吐药来缓解症状。非特异性药物 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含咖啡因 的复方镇痛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关节痛、 腰背痛等),不局限于偏头痛。特异性药 物是专门针对偏头痛发病机制而研发的,主要包括 曲普坦类药物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 受体拮抗剂。

图片

综上所述,偏头痛是影响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也是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偏头痛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40~44 岁时疾病负担达到高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许多偏头痛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导致急性镇痛药的滥用和头痛的慢性化。能够推荐给儿童和妊娠期偏头痛患者的药物极其有限。随着对偏头痛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非药物防治经验的积累,以针灸为主的非药物治疗策略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应推荐非药物防治策略。

原文索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31(05):321-33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7658, encodeId=d3e4226e6588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ffc2e613a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 href='/topic/show?id=c9b71060218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偏头痛#</a></a> <a href='/topic/show?id=0e1a490325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并发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7613, encryptionId=1ffc2e613ae, topicName=偏头痛), TopicDto(id=106021, encryptionId=c9b710602185, topicName=偏头痛), TopicDto(id=49032, encryptionId=0e1a4903251, topicName=并发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02 17:08:29 CST 2025, time=2025-06-0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0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重大发现!川大&成中医揭示川芎嗪治疗偏头痛的神秘新途径

该研究为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TMP代谢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可能为偏头痛患者合理利用TMP提供了科学支持。

综述|前庭性偏头痛非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综合阐述VM非药物治疗,有助于为VM患者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

好文推荐 | 经颅多普勒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特征的评估

不同分级PFO-RLS伴偏头痛患者之间脑血流变化趋势不同,根据脑血流特征性变化,可为偏头痛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理论依据。

JAMA子刊:抗 CGRP 单克隆抗体对老年偏头痛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

与肉毒杆菌毒素 A 相比,抗 CGRP mAb 与 CVD 风险增加无关。

揭秘川芎的神奇力量:代谢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揭示其缓解偏头痛的惊人机制!

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与分子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川芎(LCH)水提物对NTG诱导的偏头痛模型的影响,为偏头痛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规范处理女性经期的“头痛大敌”

偏头痛常见且国内诊疗存问题,经期偏头痛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有两种亚型,症状重、治疗反应差。其治疗药物多样,节育可能影响病情,多学科诊疗或更有效。

【偏头痛研究】2024年全球/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大数据分析

今天和各位同仁解析2024年偏头痛研究发表的SCI论文。

重磅研究!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携手中医科学院,川芎清脑颗粒缓解偏头痛神奇功效揭秘

文章探索了CQG在硝酸甘油(NTG)诱导的MH损伤中的治疗机制。

偏头痛联合治疗,解开头痛治疗难题的新钥匙

偏头痛困扰全球 14% 人口,传统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 CGRP 通路关键,联合治疗成为焦点,通过多靶点干预,有多种方案,但也面临安全性等挑战,未来可期。

Brain:微RNA与遗传风险评分结合,构建偏头痛预测复合模型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微RNA和遗传信息的复合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区分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对照,并揭示了激素信号通路在偏头痛发生中的潜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