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hods:北京大学彭海琳/韦小丁/清华大学王宏伟等开发了使用超厚石墨烯作为支撑进行冷冻电镜标本制备的方法

2022-12-27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显示了嵌入在玻璃化薄冰中的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它们接近于原生状态。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显示了嵌入在玻璃化薄冰中的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它们接近于原生状态。然而,作为确保高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冰厚的均匀性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控制得很差,这已成为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的主要挑战之一。
 
2022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彭海琳,韦小丁,清华大学王宏伟及刘楠共同通讯在Nature Methods 在线发表题为“Uniform thin ice on ultraflat graphene for high-resolution cryo-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薄冰的均匀性依赖于支撑膜的表面平整度,并开发了一种使用超厚石墨烯(UFG)作为支撑进行冷冻电镜标本制备的方法,以实现更好地控制玻璃冰厚度。
 
该研究发现UFG上均匀的薄冰提高了玻璃化标本的图像质量。利用这种方法,该研究成功地测定了血红蛋白(64 kDa)、不对称的α胎蛋白(67 kDa)和链霉亲和素(52 kDa)的三维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5 Å、2.6 Å和2.2 Å。此外,该研究结果证明了UFG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和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领域的潜力。
 
图片
 
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已成为结构生物学的主要工具。随着冷冻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生产高分辨率结构测定所需的均匀薄冰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分子量小于100 kDa的小生物分子,冷冻电子显微镜的低对比度阻碍了成功的重建,并降低了能够实现的分辨率,因为高分辨率的结构确定需要薄冰来最小化背景噪声。
 
在冷冻电镜样品制备中制备薄冰的标准过程中,通常通过从支撑膜中抽干多余的溶液来获得薄液体膜。最近发现,抽干过程中液固界面的粗糙和不均匀是生产可重复和均匀冰厚的基本限制。1990年,人们发现薄膜的均匀性和厚度显著地受到下方支撑的粗糙度的影响。即液膜越薄,支撑粗糙度的作用越明显。因此,均匀薄的玻璃冰的生产似乎依赖于超厚支撑膜的发展。
 
据研究人员所知,支撑膜的表面平整度与冰厚均匀性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清楚,用于薄冰沉积的超厚支撑膜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即使在薄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和生长在铜箔上的石墨烯薄膜上,密集的静态皱纹(褶皱和波纹)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两者已被证明有助于更好的冷冻电镜样品制备。褶皱表面的高度差可达数十纳米,并将直接塑造冰的形状,导致冰的厚度不均匀,数据收集区域的颗粒高度分布也不尽相同。此外,皱面在高倾斜角度下会产生明显的强噪声,成为应用于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时的一个严重问题。
 
图片
石墨烯粗糙度决定了冰厚的均匀性(图源自Nature Methods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无褶皱的预拉伸超厚石墨烯(UFG),用于均匀薄冰制备,其中目标颗粒被吸附在UFG表面的同一平面上,这将它们与空气-水界面隔离。在UFG制备的样品的+60°至- 60°倾斜过程中,该研究没有观察到通常在传统粗糙石墨烯膜中出现的任何波纹特征。使用UFG,该研究获得了血红蛋白(64 kDa)在3.5 Å分辨率的重建,α胎蛋白(67 kDa)在2.6 Å分辨率的重建,链菌亲和素(52 kDa)在2.2 Å分辨率的重建,这使得在原子级分辨率的结构细节可视化。
 
此外,UFG可以与功能配体提供平坦均匀的相互作用表面,从而实现更可控的生物活性功能化,以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高亲和力和生物友好性识别。除了在原子分辨率EM成像中的应用外,UFG的设计还可以推广到其他二维材料,进一步扩展到药物发现、高性能电子器件和分离膜的应用。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2-01693-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Interface Focus: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纤维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类新型超薄纤维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研究了含有2、4和8 wt%石墨烯纳米片(GNP)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纤维的微生物特性。将GNPs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并使用加压回转进行处理。电子显微镜用来表征GNP和纤维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珠状多孔纤维的形成。研究发现GNP的浓度决定纤维的形态。随着GNP浓度的增加,纤维平均直径从0.75增加到2.71μm,而纤维孔隙率下降。使用革兰氏阴性菌

Adv Sci:基于石墨烯的miRNA转染可阻断前粘连蛋白融合增加骨形成和血管形成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石墨烯基miRNA转染药物递送系统用于抗吸收治疗。使用负载有miR-7b过表达质粒的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GO)复合物开发了高效的非病毒基因递送系统。GO-PEI复合物在可接受的细胞毒性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转染效率。GO-PEI-miR-7b转染后miR-7b的过表达通过阻碍基本促融合分子树突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的表达明显消除破骨细胞(OC)融合和骨吸收活性。然而,

石墨烯又一重磅研究:助力甲状腺结节治疗,拓展临床新应用

石墨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具备优良的电学、热学及光学等性能,不仅在涂料、发热散热、供暖、触控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在医疗领域也被视为引发下一次医疗革命的关键。石墨烯治疗“甲状腺结节”重大医疗突破4月28日,由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烯旺科技)主办的医疗战略研讨会暨新品发

J Biomed Mater Res A:石墨烯结构作为骨组织工程骨诱导因子的体外效应

众所周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可影响干细胞/祖细胞向成骨细胞谱系分化。然而,关于石墨烯参数对骨再生的影响,包括石墨烯浓度、尺寸、类型、亲水性、官能化和组成等方面,在文献中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旨在给定参数及其对刺激细胞行为如增殖、存活力、附着和成骨分化的影响进行全面综述。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系统搜索了MEDLINE数据库中体外研究使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进行骨组织工程的相关研究,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至

Sci Adv:只用石墨烯和光控制心脏,实现不同跳动频率!

最近在《 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中, 科学家们想出了如何用光和石墨烯对人类心脏细胞进行实验,从而在实验玻璃皿中模拟心脏跳动的环境。目前为止, 所有正在开发中的药物都需要在心脏细胞上进行实验测试, 以确保诸如止痛药导致心脏病发作等事故不会发生。实验中,这些心脏细胞会在实验玻璃皿或塑料实验皿中培养生长。但是这样的实验环境与实际的心脏跳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玻璃和

J Environ Sci:四环素和石墨烯纳米材料在水溶液中的相互吸附作用

了解水溶液中石墨烯纳米材料(GNMs)与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GNMs的工程应用以及评估其对水生环境中抗生素的结局和运输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作为对照,检测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对一种常见抗生素四环素的吸附。 结果表明,四种选择的含碳材料在单位质量基础上的四环素吸附容量遵循GO> RGO> MWC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