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CTIT防治的实践经验

2024-10-1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梅斯医学特别采访到了来自不同医院的安阳市人民医院王永亮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林英城教授及甘肃省肿瘤医院苏群教授,请三位专家紧密结合临床,为大家介绍本院及所在地区CTIT防治的实践经验。

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为肿瘤治疗时的常见疾病,可导致出血、药物剂量强度降低及治疗时间延迟,增加不良预后风险[1]。随着对CTIT出血风险和危害的进一步认知,以及越来越多新药的涌现,人们对CTIT的预防越发重视,加强国内不同地区间CTIT防治经验的交流与共享,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优劣,有助于临床医生拓宽诊疗思路,进而提高CTIT诊疗水平。基于此,梅斯医学特别采访到了来自不同医院的安阳市人民医院王永亮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林英城教授及甘肃省肿瘤医院苏群教授,请三位专家紧密结合临床,为大家介绍本院及所在地区CTIT防治的实践经验,并将采访内容精要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Q1: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和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CIT)有何区别?

王永亮教授:最早时候,肿瘤治疗手段局限于手术、化疗、放疗,但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及疫苗治疗等领域的延伸,CTIT的概念越来越得到强调,而CIT特指化疗药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本质上是CTIT的一个子集,两者都是肿瘤治疗相关副作用之一。根据文献报道,CTIT的发生率为21.8%,但在不同癌种中,其发生率有很大差别,如肝癌中约为40%,而乳腺癌只有3%左右。据估计,其总体发生率大约在20%~40%之间。总之,CTIT是CIT概念的拓展,包括的含义更加广泛。

 

Q2:为何要强调CTIT的预防?您所在地区的CTIT防治现状如何?

林英城教授:CTIT可由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在内的多种抗肿瘤药物引起,严重时会引发出血,危害患者生命。或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计划难以按期进行,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治疗费用、降低生活质量,因此CTIT的预防应该引起肿瘤科医生高度重视。目前CTIT的预防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对CTIT风险较高的患者,在首次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后,立即应用升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其目的是保证治疗疗程和治疗强度按计划完成,从而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CTIT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在上一个周期用药时出现2~3级以上血小板下降,或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第二周期用药时预防性使用升血小板药物,使患者血小板下降程度降低、下降时间缩短,从而使患者能够按时进行化疗,并保证治疗强度,达到治疗目的。目前CTIT一级预防的循证医学依据并非十分充分,因此一级预防的使用时机和适用范围尚不明确。通常对于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患者,或化疗方案为联合/单用骨髓抑制毒性较大药物如吉西他滨、铂类、阿糖胞苷、阿霉素的肿瘤患者,或同步进行放化疗的患者,或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需评估治疗引起血小板下降及出血的风险,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级预防。总之,CTIT可引发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影响预后,但目前临床上对CTIT预防的重视仍有不足,因此亟需开展更多相关研究,以提供更丰富、更充分的循证依据支持。

 

Q3:在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中,CTIT总体发生率如何?

林英城教授:不同研究中所报道的CTIT发生率差异较大,药物种类、治疗方案、研究方案、肿瘤类型、患者体能状态等因素均会对其造成影响。一般来说,文献中报道的CIT发生率约为20%,其中3级以上患者大约占3%。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CIT发生率有较大差别,实体瘤中的CIT发生率约为12%~13%,3级以上患者约占6%,而血液系统肿瘤中CIT更为常见,30%~40%的患者会发生血小板下降,约20%为3级以上CIT。不同药物引起的CTIT发生率也有所不同,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羟基脲类等引起的血小板下降比较明显,此外很多分子靶向药物也会引起血小板下降,临床上要引起注意。ICIs及细胞免疫治疗所导致的ICIIT发生率虽然显著低于CTIT,但其出血风险依然值得关注。一项纳入2万余例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单独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PD-1/PD-L1)抑制剂者ICIIT发生率在1%左右,但近0.5%患者出现ICIIT相关性的死亡。此外,联合治疗或可增加ICIIT发生率,当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等其他治疗时,ICIIT的发生率将升高至6%~8%。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不断涌现,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备受临床关注。例如在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约30%的患者会发生血小板下降,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为3级以上血小板下降。不过相比而言,作为新一代ADC,德曲妥珠单抗(DS-8201)引起血小板下降的不良事件较少,发生在约1/4的患者中,10%~15%患者会出现3级以上血小板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下降在亚裔人群中发生率更高,使用DS-8201治疗的患者中约30%会出现血小板下降。总体来说,CTIT的发生率因肿瘤类型、药物种类、给药剂量、给药时间以及患者营养状态等因素而异,临床中应充分重视、警惕处理。

 

Q4:哪些药物容易引起CTIT?根据您的观察,临床上不同治疗方案的CTIT发生率有何差异?

苏群教授:最早时候CIT特指化疗药物相关的血小板减少,随后又引出了CTIT的概念,即抗肿瘤治疗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涵盖了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多个方面。容易引起CTIT的化疗药物包括临床上十分熟知的吉西他滨,在GP/GC(吉西他滨+顺铂)等化疗方案中均有广泛应用;铂类药物如奈达铂、烷化剂如替莫唑胺也具有较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在治疗方案上,联合方案比单药化疗方案更容易引起血小板下降。多周期的化疗和治疗剂量的累积可能会引起CTIT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困难。如今,靶向和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方面,除了传统的化疗,很多癌症还需要配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这些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靶向药物中容易引起TTIT的药物有治疗晚期卵巢癌的PARP抑制剂如尼拉帕利等;部分免疫治疗药物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CTLA4单克隆抗体导致ICIIT的报道多于PD-1/PDL-1单抗。此外,同步放化疗或放疗涉及长骨、扁骨等造血器官时,例如需要照射盆腔的妇科肿瘤患者,更容易由于造血能力受到影响而发生CTIT。总之,不同肿瘤治疗药物,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CTIT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此外,治疗方式、放疗部位、范围和剂量也会影响CTIT发生率。

 

Q5:哪些患者容易发生CTIT?哪些因素提示患者为出血高风险?

王永亮教授:CTIT是肿瘤治疗引起的其中一个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是肿瘤科医护、患者和家属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患者个体情况、疾病本身因素和治疗方式都可能增加CTIT的发生率。从患者层面来讲,营养不良、出血史、体质评分较差、合并肝病或基线血小板较低,都是CTIT的高危因素;从疾病层面来讲,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骨髓浸润,或肿瘤诱导的DIC、副肿瘤综合征,均为高危癌种;从治疗方式的角度来讲,联合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或合并放疗的患者容易合并CTIT。评估患者出血风险主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出血分级标准,该标准将出血风险分为4级,从1级到4级越来越严重。1级是比较浅表的出血,包括稀疏、散在分布的皮肤瘀点、瘀斑,鼻口咽出血持续时间<30min;2级包括比较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或消化道、呼吸道、肌肉骨骼及软组织的出血,以及非月经期的阴道出血,浆膜腔出血等,患者往往不需要输血;3级包括严重的浆膜腔出血、无症状的颅内出血,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但没有休克等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4级为最严重的情况,需要临床密切观察,包括有症状、但非致命的颅内出血,伴有视野缺损的视网膜出血,有血流动力学的出血,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致命性出血。总之,临床实践中应从患者、疾病和治疗三个方面综合评估CTIT发生风险,而评估出血风险的主要依据为WHO出血分级标准。

 

Q6:临床上有哪些可及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这些药物在您所在地区的应用现状如何?

苏群教授:rhTPO已经积累了20余年的临床使用经验,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rhIL-11也是一种常用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尽管两种药物都能直接促进血小板生成,但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rhTPO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均有刺激作用,包括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及成熟,从而动员血小板生成。而rhIL-11仅作用于巨核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通过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来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并维持其功能。从机制上来讲,rhIL-11不如rhTPO全面,且rhTPO的半衰期和作用时间更长,副作用也较rhIL-11更轻,根据本中心20多年的实践经验,rhTPO的副作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rhIL-11。此外还有TPO-RAs类药物,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制剂,但由于费用昂贵,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总之,根据指南推荐,rhTPO及rhIL-11可用于CTIT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而TPO-RAs多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多在CTIT的防治中联合其他药物使用。

 

专家简介

 

图片

林英城 教授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副院长、内科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精准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乳腺癌临床用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抗癌协会癌症淋巴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癌症姑息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图片

王永亮 教授

安阳市人民医院

安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科室主任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急性白血病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河南省血液免疫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研究性医院学会胃肠肿瘤精准诊疗分会 委员

安阳市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会  常务委员

图片

苏群 教授

甘肃省肿瘤医院

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主任医师 硕土研究生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鼻咽癌学组  委员

甘肃省近距离专业委员会  常委

甘肃省抗癌协会  委员

甘肃省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西部放疗协会  委员

西部放疗青年协会  常务委员

西部放疗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西部放疗协会放射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掌握常见、多发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对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脑恶性肿瘤、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等肿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进展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3):2579-2590.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409-0057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