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Liu Y/ Wu Z/ Yu H教授团队揭示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转录组和代谢组特征性变化

2025-04-01 Genes and Diseases Genes and Diseases

该研究通过多时间点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小鼠肝脏IRI损伤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特征性转录和代谢变化,为IRI的机制研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与肝脏移植相关的一种常见且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甚至移植后肝衰竭。尽管已有多种机制被认为与肝脏IRI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有关,但在转录组和代谢水平上发生的特征性变化仍有待研究。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Yanyao Liu/Zhongjun Wu/ Huarong Yu教授团队在本刊发表了题为“Multi-time point 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lomics reveal key transcription and metabolic features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多时间点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小鼠肝脏IRI损伤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特征性转录和代谢变化,为IRI的机制研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1、肝脏IRI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模拟肝脏IRI损伤,分别在1小时缺血后进行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再灌注,分别对应IRI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血清肝酶水平检测,证实了IRI模型的成功建立,并发现肝损伤程度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图1)。

图片

图1 肝脏IRI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原文中Figure 1)

2、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转录组分析显示,在IRI早期(I1R12)、中期(I1R24)以及晚期(I1R48)与对照组(Sham)之间共鉴定出111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KEGG和GO分析表明,IRI早期以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富集为特征;中期以葡萄糖/脂质代谢途径的富集和炎症途径的激活为特征性变化;晚期则以脂质代谢途径的富集为主(图2)。

图片

图2 KEGG和GO分析DEGs(原文中Figure 4)

3、差异表达代谢物的鉴定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IRI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小鼠肝脏中脂质代谢的主要代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定量分析显示,IRI早期(IR12)和中期(IR24)小鼠肝脏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表明脂质代谢紊乱(图3)。

图片

图3 肝脏IRI损伤涉及代谢重编程(原文中Figure 7)

总之,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肝脏IRI损伤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特征性转录和代谢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脂质代谢重编程在IRI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干预靶点。研究还发现,IRI中期的炎症紊乱和PI3K-AKT通路的激活是调节IRI进程的重要机制。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IRI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

免费全文下载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24002629

引用这篇文章:

Li Q, Qin X, Wang L, et al. Multi-time point 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lomics reveal key transcription and metabolic features of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 Genes Dis. 2025;12(2):10146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604, encodeId=a27122586049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a66254e0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代谢组学#</a> <a href='/topic/show?id=98d1120509f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5470, encryptionId=0a66254e002, topicName=代谢组学), TopicDto(id=120509, encryptionId=98d1120509f2, topicName=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31 23:58:31 CST 2025, time=2025-03-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Phytomedicine:黄芪-红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的见解

该研究揭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在系统和微区域水平上的特异性代谢重编程,确定关键代谢途径和代谢物,阐明黄芪-红花(AC)药对的治疗机制。

J Ethnopharmacol:茵陈四逆汤治疗ANIT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在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采用血清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探讨茵陈四逆汤(YCSND)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CLI)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J Ethnopharmacol: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玉屏风散对流感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

通过网络分析、代谢组学、计算系统药理学和体外实验等手段,阐明玉屏风散(YPF)抗流感感染的功能物质及其潜在机制。

J Ethnopharmacol: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组学与黄柏-知母对小鼠抗糖尿病作用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临床代谢组学及体内外实验,阐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组学与黄柏-知母对小鼠抗糖尿病作用的关系。

Chin Med:血瘀逐瘀汤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血管生成作用

研究中药复方血府逐瘀汤的入血吸收活性成分及其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J Ethnopharmacol:通过综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探讨黄葵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通过血清代谢组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和分子对接技术,阐明黄葵胶囊(HKC)治疗1型糖尿病肾病(T1DN)模型肾损伤的潜在分子机制。

Chin Med: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健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旨在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健心(JX)颗粒治疗心衰的作用及其机制。

Nat Aging | 中国学者揭示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PAGln:加速细胞衰老的“幕后黑手”及潜在抗衰老干预靶点

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细胞衰老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在加速宿主细胞衰老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潜在的抗衰老干预策略。

Phytomedicine:千斤拔总黄酮治疗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

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千斤拔(FPTF)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基础和复杂的作用机制。

J Ethnopharmacol: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大柴胡汤对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预防作用

通过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结合,探讨大柴胡汤(DCHD)是否可以避免T2DM小鼠的肾脏损害,并阐明DCHD对抗糖尿病肾病(DN)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