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真菌”来袭,基层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

2023-04-02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上海

这种致命的病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并且以“惊人速度”在美国蔓延,目前已遍布美国超半数州,成为了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耳念珠菌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近日,美国出现“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大范围感染事件频频登上热搜,据报道,美国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数每年持续上升,其中2020至2021年在医疗保健机构以“惊人速度”传播。这种致命的病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并且以“惊人速度”在美国蔓延,目前已遍布美国超半数州,成为了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耳念珠菌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耳念珠菌有多重耐药性

耳念珠菌是一类重要的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能够广泛定植于黏膜和皮肤上。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多地不断有新的耳念珠菌检出,呈现出全球流行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已引起各国重视。

耳念珠菌感染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其中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新生儿和儿童也偶有感染。其常见宿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疾病或自身免疫能力较弱的人群;二是开放性手术患者或侵入性导管使用患者;三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人群。

尽管耳念珠菌最早在外耳道内发现,但是它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通常于腋窝、腹股沟和鼻孔处)长期定植。耳念珠菌在医疗保健环境中可以长时间存活,如在医疗设备、病床、地板等处,对常见的医疗消毒剂具有很高的耐受力,所以容易造成传播,常常导致耳念珠菌在医院内爆发感染。

在临床治疗方面,大多数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包括三大类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多烯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因此导致耳念珠菌的感染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

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应进行分级诊疗

耳念珠菌可定植于人的皮肤与黏膜表面,在目前已经报道的耳念珠菌疾病谱中,血流感染为主要的感染类型,占所有耳念珠菌感染的40%~100%。目前,耳念珠菌引起的真菌血症的全球发病率知之甚少,病死率为49%~68%。其他感染类型还包括插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耳部感染,罕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感染。

目前,对耳念珠菌感染患者进行分级诊疗制,但鉴于该菌流行率低,常规经验治疗不必覆盖该菌。免疫低下或黏膜屏障受损患者经验治疗时需要覆盖耳念珠菌的情况包括:

1.患者有明确的耳念珠菌定植,或者上一次是明确的耳念珠菌感染;

2.患者没有处在隔离单间,所在病区有耳念珠菌定植乃至流行;

3.患者明确是念珠菌感染(如无菌部位标本涂片已见),经验治疗无效,在明确诊断之前,可以先行覆盖该菌。

基层医疗机构如怀疑患者为耳念珠菌感染,应及早向上级医疗单位转诊。

医疗机构如何预防耳念珠菌感染?

由于耳念珠菌可以黏附在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对耳念珠菌环境进行筛查,范围包括各类ICU、血液或实体器官移植病区、肿瘤病区、外科病区,上述病区医护人员接触的床、床垫、家具、水槽、椅子、床头柜、把手以及电话、工作台面、手推车、键盘、呼吸机面板、心电图导线、血压监测仪袖口等。

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患者,或曾经定植或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进行病原菌监测;分离阳性时要进行动态监测。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工作人员,或曾经处置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采集腋窝和腹股沟拭子,进行病原菌监测;阳性时进行持续性监测。必要时,扩大病原菌监测范围至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患者接触者,分离阳性时进行持续监测。若确定检出耳念珠菌,应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做好医院内感染源头的预防和消毒工作是控制耳念珠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基层医疗机构更应注重预防耳念珠菌的院内传播,减少或改变不合理的抗真菌药物是防控耳念珠菌院内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J].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4-570. DOI:10.13602/j.cnki.jcls.2020.08.02.

[2]高光俊,马娟娟,罗小明,等. 耳念珠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1,38(2):136-139. DOI:10.11726/j.issn.1001-7658.2021.02.016.

[3]赵伟娜,张冰,王启明. 耳念珠菌致病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51(9):1254-1263. DOI:10.1360/SSV-2021-023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23286, encodeId=37242123286fb, content=首先得考虑如何检出这种致病菌,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2d114843943, createdName=1013100771, createdTime=Sun Apr 02 16:45:05 CST 2023, time=2023-04-02,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东省)]
    2023-04-02 1013100771 来自山东省

    首先得考虑如何检出这种致病菌

    0

相关资讯

号称死亡率 60% 的“超级真菌”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 月 6 日,《纽约时报》报道称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在去年 5 月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90 天后,该男子在院内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其实早在 2017 年,美国 CDC 就报道过一次超级真菌感染的暴发。在英国,自 2013

超级真菌引恐慌!真菌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致死率超60%,近50%感染者90天内死亡,超强耐药性的死神菌,被美国疾控中心列为全球紧急威胁……近日,网络上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文章刷屏网络,引发了人们对真菌的关注。真菌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真菌,我们的身上和体内都有真菌。“真菌组”是人体微生物群内的真菌群落。微生物群是生物体的生态系统,主要由生活在皮肤和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成。目前有关微生物群的研究

Emerg Microbes Infect.:我国科学家报道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并非所有耳念珠菌都是“超级真菌

真菌感染是我国和全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中面临的重要威胁。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日本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因为该菌具有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特征,也被称为“超级真菌”。近年来,耳念珠菌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快速传播,并导致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到目前为止,在全球5大洲至少20个国家已有临床感染病例的报道,其中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南

Microbiologyopen:联合用药或能击败“超级真菌”

最新研究表明,对于控制高传染性和致命真菌的传播,抗真菌和抗细菌药物的组合可能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治疗武器。

超级真菌在美国爆发细节:墙壁和床都被感染

当地时间4月8日,据《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药性真菌在美国多地爆发,目前,美国已有587例确诊病例。该真菌导致的“神秘感染”被列为“紧急威胁”,近50%感染者在90天内身亡。而中国国内媒体同一天发布消息,目前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感染。《纽约时报》报道称,去年5月,纽约市西奈山医院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通过血液检测发现他感染了一种新型“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

致死率60%!这里首次出现“超级真菌”病例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月2日,阿根廷卫生部发布通告称,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近日发现两例感染“超级真菌”的确诊病例(俗称耳念珠菌,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的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