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China Life Sci 西苑医院刘玥/徐凤芹团队研究发现全球ASCVD疾病负担格局剧变:代谢风险成增长主引擎​

2025-06-25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上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分析 GBD 2021 数据发现,高血压仍是 ASCVD 首要负担因素,高血糖与肥胖加速其负担增长,中低收入国家形势严峻,防控策略应转向代谢网络综合调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全球首要死因,正经历疾病负担格局的重大转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玥、徐凤芹教授团队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数据库的最新分析发现:高血压仍是疾病负担的首要驱动因素,但高血糖与肥胖已成为ASCVD负担增长的加速器,中低收入国家面临尤为严峻的挑战。这项覆盖全球204个国家、32年时间跨度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疾病负担的悖论:绝对上升与相对下降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90-2021年的疾病演变轨迹,揭示出ASCVD负担的复杂图景。数据显示,全球由生活方式和代谢风险导致的ASCV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总量显著增长,这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与老龄化带来的绝对人口基数扩大。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年龄标准化DALY率(ASDR)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医疗技术进步在个体层面对疾病控制的积极成效。

在风险因素贡献方面,高血压(高收缩压)持续保持主导地位,贡献了超过27%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和缺血性卒中(IS)负担。更具警示意义的是,高空腹血糖(FPG)已取代吸烟,成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的首要风险因素,2021年单独导致56.2万DALYs的疾病负担。更深入的趋势分析显示,高FPG与高体重指数(BMI)是驱动全球ASCVD负担增长最快的风险因素,其中高FPG导致的IHD负担年均增长达2.77%,而在中等社会发展水平地区,高BMI导致的负担年均增速高达4.16%。

区域差异揭示防控鸿沟

研究发现的区域差异为全球公共卫生策略敲响警钟。在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SDI)地区,多数风险因素负担呈现下降趋势,证实了系统性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然而在广大中低SDI地区,所有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均持续攀升,尤其在低SDI地区,其中高BMI导致的IHD年龄标准化负担仍以每年1.41%的速度增长。

更值得警惕的是疾病负担不平等性的演变。虽然IHD和IS的负担不平等性有所改善,但外周动脉疾病(PAD)的绝对不平等正在急剧扩大。数据显示,高FPG导致的PAD负担在国家间的不平等程度扩大了3倍(SII指数从4升至12),凸显出医疗资源可及性存在的显著鸿沟。

人群风险分布特征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分析发现,50-69岁男性群体承担着特殊的风险压力。该人群不仅暴露于传统的吸烟、饮食风险,还面临日益严重的高BMI问题。尽管70岁以上老年人群仍是ASCVD的主要负担群体,但中年人群风险因素的早期积累对未来疾病防控构成严峻挑战。性别分析进一步显示,除低体力活动外,男性在所有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幅度超过15%。

推动防控范式转变

这项研究首次构建了“生活方式-代谢风险-ASCVD亚型”三维分析框架,其方法论创新在于应用分段回归模型精准识别风险趋势的转折点(如高FPG负担在2003年和2013年的关键拐点),并采用稳健统计方法校正健康不平等分析中的偏差。

研究发现强烈支持心血管防控策略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单一风险控制转向代谢网络综合调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临床实践需优先干预高FPG与高BMI的协同;二是建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性PAD筛查体系;三是中低SDI国家应重点建设分级防控网络,提升基本药物可及性;四是高SDI地区需优化老年综合管理方案。

重塑全球防控战略

本研究通过全球疾病负担高质量数据点的多维度解析,证实代谢风险已超越传统因素成为ASCVD负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面对中低收入地区疾病负担持续增长与医疗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以及PAD负担不平等性扩大的新挑战,研究成果为重构全球心血管防控战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研究团队强调,实施“代谢网络综合调控”策略,不仅需要临床诊疗模式的创新,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资源配置和国际合作的系统性变革,这将是实现全球心血管健康公平的重要路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玥主任医师与徐凤芹主任医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二科徐仕晗博士与刘艳飞主治医师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卓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25-2948-y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944, encodeId=db0722e09449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557333025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 <a href='/topic/show?id=1a1de0730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疾病负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3302, encryptionId=a557333025c, topicName=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TopicDto(id=70730, encryptionId=1a1de07305e, topicName=疾病负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26 11:48:25 CST 2025, time=2025-06-2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irc Res:北京大学吕筠团队揭示了DNA甲基化时钟介导循环代谢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虚弱之间的联系!

该研究揭示了DNA甲基化时钟介导循环代谢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虚弱之间的联系。

3年持续降脂,预防心血管疾病!JAMA子刊:无需高强度他汀,替代方案安全有效

一项研究对ASCVD患者数据进行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发现相较于高强度他汀治疗,替代性LDL-C降低策略在3年内对复合终点事件预防效果相当,还能维持较低LDL-C水平,降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等优势。

CGP指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开展血脂管理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

Eur Heart J-Card Pha: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在ASCVD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患者中,无论基线CVD风险如何,二十碳五烯酸乙酯都能显著降低MACE的风险,尽管对于风险最高的患者,绝对获益最大。

近380万中国人群研究:“坏胆固醇”降到多少更合适?3类人群3个参考值

研究不仅印证了LDL-C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中有所不同,而且提示中国人群中ASCVD风险较高的个体和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脂质控制目标。

Adv Sci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林毅君/中科院营养与健康所陈雁团队揭示他汀类药物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他汀类药物可以作用于HNF4α-PAQR9-PPM1α信号通路以影响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并最终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对该通路的调节能改善他汀带来的糖代谢副作用。

Eur Heart J: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身性炎症与健康结局的关系

五分之三的ASCVD成人伴有全身性炎症,这与过度的医疗资源利用以及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Eur J Prev Cardiol:有机食品摄入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机食品的需求和生产不断增加。有机食品摄入量增加与ASCVD发病率降低有关。

研究发现:每天爬楼梯能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爬这么多层效果最好!

最近,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动脉粥样硬化》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爬楼梯,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

JAH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住院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与COPD住院前相比,已确诊ASCVD患者的ASCVD住院风险较高,未确诊ASCVD的高危患者住院风险较低。研究人员确定了COPD住院后ASCVD住院的多个危险因素。